
自从学会用智能手机,母亲又添一新爱好,去百度找她想要知道的一切,美其名曰学习。 也开始爱给我发微信,奇奇怪怪的,全是她感兴趣,又想告诉我的。 瞧瞧她今天下午给我发的 《一个八旬老人感悟,老了才明白,儿子女儿真的“不一样” 》,等等等等,从睁眼起床到天黑,可以发二十多条。见到我,常迫不及待地问我,看了没有?我说挺好的,都看着呢。 她就满意了。其实我多数点开,扫一眼,看个标题,就罢了,好些,实在是不忍卒读的文字垃圾。
天天发信息给我,实际上就是想我,去陪伴她,听她的叨叨。我知道。
该回去看看了,可,总不能遂人愿。
愿意出现在父母眼前的,是精神奕奕的女儿。不想让母亲看到我恹恹的生病的样子,这几天还在输液,头脑晕晕忽忽的,似在低烧。年前的疾患发作,硬是被生生地压了下去,虽没有赶尽杀绝,也算是相安无事地处在“休眠期” 我为此还暗自得意。可它,又趁我不备,卷土重来了,终于,对恃中,轻敌,而渐渐落了下风。挺惭愧的,我还要乖乖接受治疗。
窗外,风呼呼地,似在呜咽。正在看新的一期的“清明专刊” ,文字里的那些痛彻心扉的思念追忆和故事,难免戳心伤肺。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绕不过的劫。
四月的这个天空,一半明丽,一半阴霾。
是的,清明节了,但我真的没有特缅怀和思念的亲人。或者有些难忘的惊悚的事件,已被我小心翼翼地封存了起来,很多时候是遗忘的状态,以后有时间专门写一下也说不定。
一个学医人的眼里,对生死也就多了份理性和淡漠。
但我也会为朋友的悲恸哀伤动容心疼,亲情至爱无论以哪一种方式突然断裂消失,心都会不舍创伤。这样想,我还是幸运儿,因为还能相伴健在的父母,能一起吃饭,一起谈笑甚至拌嘴,有父母在,我就有坚强的后盾依靠,这个家依然完整,当下,是弥足珍贵的生活。
所以我 转了《 生前孝敬,胜过身后百次扫墓》。趁着这有限好时光,能陪伴就一定多陪伴吧。 谁说的?父母在,不远游 ; 母亲在,家才在,无论你多大年龄,在父母眼里还会有孩子的感觉,你是有根的。
等好了,一定精神地出现在父母面前。
2019--4月4日 ( 赏心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