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外国文学评析与译作
文学名著《百年孤独》到底写的是什么

文学名著《百年孤独》到底写的是什么

作者: 小妖女的专栏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16:12 被阅读524次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 加西亚·马尔克斯

    蜻蜓FM推出了一档由腾讯视频打造的「一本好书」的衍生音频节目「一生之书」,由蒋方舟担任主播,小编觉得节目内容确实不错,有趣、有料有干货,上班路上,散步途中,吃饭休息的时间,都能顺便领悟一些人生哲理,提升一下人生段位

    其中一期是讲对中国文学影响巨大的「百年孤独」,小编认为「一生之书」中蒋方舟的解读是有助于理解这部巨著的。

    如果你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泛听,不妨品味一下台湾著名作家,文化评论家杨照的著作「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维基百科对他的评价是,擅长将繁复的概念与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故事,是极少数有能力全方位解读经典的名家。

    本文节选自自杨照《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活着是为了说故事》

    导读

    「百年孤独」中出现的所有角色,原来都被一个庞大的预言所掌握。他们不是没有挣扎过,每一个人都曾经进行不同形式的挣扎,只不过到了小说结尾处,好像他们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

    上帝所开的玩笑

    最早读到「百年孤独」的拉丁美洲读者被加西亚·马尔克斯感动的,就在于他勇敢地碰触了他们内在的集体疑惑,疑惑:为什么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拉丁美洲国家的历史好像都在绕圈圈?

    加西亚·马尔克斯不只是用时间的主题、时间的循环写法来凸显拉丁美洲人民这种无奈的感受,他最后还给他们强烈的一击──那就认命吧,因为我们的历史的背后,早已有一个文本写好在那里,我们不过就是照着这个已被写好的预言,反覆重演写好的剧本。

    所以人是什么?至少对活在拉丁美洲的人呈现的意义是:你感觉到自己在和周遭环境抗拒、搏斗,你感觉到自己在这过程中有输有赢,这个时候革命起来,那个时候革命被压制了;此时自由党执政,彼时换成保守党执政。然而这一切终究都是假的。唯一真实的是遗稿中早已写定的预言。那个更巨大的,控制所有人命运的力量。

    「百年孤独」这本书为什么立刻在拉丁美洲成了畅销书?

    因为它以一种勇敢且复杂的方式,表达了拉丁美洲读者原本就在心头不断回荡的悲观怀疑,老是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坚实的根基可供站立,所有的变化、所有的努力,都是表面的浮浪,总有力量要把人与事拉回到似乎已经看过、甚至已经经历过的一个点上,取消所有曾经做过的,以原本就存在的状态作为结局。

    「百年孤独」是一本悲观之书,而且是一本极度悲观的书,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勇气就在于讲出了拉丁美洲人民依回怀疑,但是不愿讲、不敢讲、不知该怎么讲的话。

    加西亚·马尔克斯用小说说出了:「这是本来就写成的脚本,上帝就是在折磨我们,我们的所有一切,我们的一生、我们的痛苦、我们的奋斗,都不过是一连串上帝对我们开的玩笑。

    「百年孤独」借由七代,一百年布恩迪亚家族故事,展示给拉丁美洲的读者看:「没错,就是这么回事。真的就是早被写定了,我们没有任何机会,也没有任何其他可能性。」没有比这个更悲观、更绝望的态度了。

    欲望带来腐蚀与败坏

    用悲观的态度回头读「百年孤独」,我们会在小说里挖掘出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现象。例如说,我们突然之间了解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一代又一代发生的奇特事迹,内在有一个神祕不可解,但几乎不曾改变的模式,那就是只要爱情来了,只要男人和女人在一起,只要人开始繁殖下一代,文明就遭殃。

    书中最后一百页,写了另一个Amarnta的故事。这是少数重复出现的女性名字。这个亚玛伦塔从欧洲受教育归来,嫁了一个有钱的老公,他们竟然回到马孔多,将欧洲文明的秩序、习惯一起带回到马孔多来。然后她先生贾斯登就老是在等待,永远等着飞机──另外一项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被运送到马孔多,可是无论如何就是有各种不同的差错阻止了飞机到来,贾斯登只好一直等下去。

    亚玛伦塔要把欧洲文明移植到马孔多,这就使得她很有当年易家兰的味道,我们会以为易家兰的角色将要传递给随她命名的第五代这个女人身上,幻想着亚玛伦塔会着手重建布恩迪亚家族,由她来维系其秩序,构造起了一个新的文明。

    亚玛伦塔很坚毅,而且很勤劳,然而就是有一股巨大的破坏力量一直在旁勾引她离开这条道路。那是她的外甥倭良诺,他们两人因为世系的复杂错乱而总是搞不清楚彼此的亲属关系。

    终究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现:「自从那个下午第一次偷情……」那个「第一次偷情」被加西亚·马尔克斯写得真恐怖,是一部无声的暴力片,倭良诺侵犯了他的阿姨,他弄不清楚这个女人是他的阿姨,而亚玛伦塔的先生就在隔壁,所以亚玛伦塔不能发出任何的声音,安安静静的、沉默无声的激情与暴力流荡。第一次偷情之后,「倭良诺跟亚玛伦塔继续利用她丈夫不留意的时刻约会、媾合,不出声地狂热做爱……只要他们看到屋里只有他们两个人,立刻就会爱得死去活来……这疯狂的激情,使得她母亲在坟墓里的尸骨都会恐惧得颤抖起来,他们自己则永远保持无比的兴奋。」

    我们在书中看到太多这种男女情爱,尤其是激烈的性行为、繁殖的冲动等等与欲望密切相关的事,几乎毫无例外,随着激情的、激烈的交媾与繁殖的欲望带来的,必定是腐蚀与败坏。

    所以接下来我们读到的是:「亚玛伦塔迷惘在热情中,眼见蚂蚁破坏花园,蛀蚀屋梁;眼见熔岩侵入走廊,她都不理,只有在蚂蚁侵入卧室的时候,才和牠们战斗。」然后,「在这些短暂的时日里,他们所造成的损害比蚂蚁还要严重;他们破坏客厅里的家具;疯狂起来竟然把当年邦迪亚上校跟姘妇在一起睡过的吊床撕成碎片;床垫挖空,把里面的棉花铺在地面上……。」亚玛伦塔变了,原先她是秩序的代表,要在马孔多重建新的秩序,然而被繁殖的冲动和热情挑激之后,她摇身一变,成了另外一个废墟制造者。

    巨大的命定预言中,闪耀着这个恒常的模式。以马孔多作为拉丁美洲的缩影与隐喻,这里的人受到诅咒──繁殖本身,就带来毁灭。繁殖与毁灭永远hand in hand,携手并进。在别的文明脉络下,繁殖、热情、欲望是创造文明最重要的力量,但在马孔多,在拉丁美洲,繁殖、热情、欲望却带来一切的破坏。欲望的完足、欲望的完成就开始塑造废墟。

    繁殖成为破坏文明的因素

    到底为什么这个家族会这样?这个家族有几乎用不完的性与欲望的精神、精力,然而性的、欲望的精神与精力,除了不断创造出混乱、无法安排的下一代之外,每一次欲望的爆发、欲望的满足,都带来破坏的结果。只有少数,而且往往是已经没有欲望的人,才勉强努力继续维持着马孔多,以及由马孔多所象征的拉丁美洲颓败中的秩序。

    欲望本身,繁衍下一代的动机,本来是人继续一直不断存在的根本。可是在这本小说里,在加西亚·马尔克斯透过这本书所显现的拉丁美洲文明视野中,却成了破坏文明最重要的因素。

    回头看,易家兰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易家兰从小说一开始,就是个没有欲望的人,她几乎是这整部小说当中,唯一没有被繁殖欲望横扫的人。易家兰虽然和老邦迪亚生了小孩,但她在欲望上保持冷静,所以才能维持这个家,保留一点秩序。

    将小说读到最后,读完了,回头再看之前遇过、感受过、讨论过的角色,又会发现新的意义。再看一次老的亚玛兰塔,前面讲过:她是个害怕自身热情和欲望的人,读完小说我们发现,她竟然至死都保留了处女之身。尽管经历了那么多被她自己拒绝的爱情,那最狂热的爱情,却因为她拒绝欲望,因为她害怕欲望、害怕繁殖,所以她成为易家兰之外,另外一个维持家族秩序的力量。

    其他每一个角色全都是破坏者,每一次繁殖的欲望、冲动出现,世界就因此垮了一角,只有靠这两个女人,易家兰和亚玛兰塔勉强去把它补起来。然后新的欲望燃起,又把这个世界撞歪了。繁殖的欲望与冲动变成诅咒,这是显示在书中,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于拉丁美洲历史的一番诠释,开展出一种奇特的视野、奇特的观点。

    超越科学理性的文学之眼

    「百年孤独」中出现的所有角色,原来都被一个庞大的预言所掌握。他们不是没有挣扎过,每一个人都曾经进行不同形式的挣扎,只不过到了小说结尾处,好像他们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命中注定只能够被自己无法控制的繁殖欲望牵引着,一步一步创造废墟,或是一步一步去将废墟叫唤出来。这样的书,很无奈很悲观,写出了拉丁美洲读者内在的无奈悲观感受。

    不过,这本小说却也不只是单纯要传递一种悲观的想法而已,更不是要人们读了书之后叹一大口气得到结论:「反正都是命中注定的,那么做什么都一样,都没有用的。」

    矛盾的小说结尾

    不是,不完全是。为什么不是?因为这本书绕了一大圈之后,留下一组矛盾的尾巴。让我们将书的结束处再读一次:「倭良诺看完遗稿的时候,这个镜花水月的城镇(或说是幻影城镇吧)将会被风扫灭,并从人类的记忆中消失,而书上所写的一切,从远古到永远,将不会重演,因为这百年孤独的家族被判定在地球上是没有第二次机会的。」

    这一句话多么悲观也多么残酷,这是对于马孔多以及马孔多所象征的拉丁美洲的一个硬心肠的宣判。宣判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不断地毁灭,这种不断制造毁灭的荒谬性质无法见容于这个世界。

    这一百年,拉美从革命独立一直到加西亚·马尔克斯写作《百年孤独》的这一百年,示范了一种人类的不可能性(impossibility)与不合理性(absurdity)。

    人类的不可能性在这里上演成一出巨大的荒谬闹剧,这个闹剧只能有一个结局,就是让它从此完全消失──太荒谬、太暴力、太无意义,所以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完全消失,不要继续危害这个世界。

    这最后的句子,显现加西亚·马尔克斯认定:这一百年的拉丁美洲历史是不值得也不可以继续存留的一段经验,那是一段充满残酷、残暴、荒谬、狂乱的人类经验,宁可让它从此在地球上完完全全消失,对人类会好一点。

    也就是说,上帝的正确决定应该是照着遗稿预言所说的,不只让马孔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将拉丁美洲这百年历史完全抹平,甚至让关于这百年的记忆都灭除。

    没有了这些人民,没有了这些经验,没有了这些记忆,我们对人的理解会不一样。除去了拉丁美洲历史中展现的人的残暴(atrocity),我们可以对人有多一点的信心,有高一点的评价。

    但也就在这件事上,让马孔多的经验与意义永远消散的这件事上,存在着最大的矛盾。预言说:「这个镜花水月的城镇(或说是幻影城镇吧)将会被风扫灭,并从人类的记忆中消失,而书上所写的一切,从远古到永远,将不会重演。」错了!大错特错。这个记忆不会消失。为什么这个记忆不会消失?因为有了《百年孤独》这本书。

    依照遗稿原来的预言,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情。开头是马孔多被如同虚幻的布恩迪亚家族,由老邦迪亚带着二十六个人开垦,建立起来。

    结尾则是到了在倭良诺的眼前,一阵风吹过,再也没有人知道这里存在过马孔多这个城镇。没有人知道老邦迪亚一直到倭良诺这七代人发生的事情,这一百年的事不会在任何地方被记得,不会在任何地方留下记忆,也不会在任何地方重演。不会在任何地方重演就意味着:不会有人在已经消失的马孔多以外的地方,再重新认识这段历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名著《百年孤独》到底写的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lr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