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外国文学评析与译作读书人文社科
200年前英国的众创与投融资 -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

200年前英国的众创与投融资 -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

作者: Uncle_Sam | 来源:发表于2018-02-05 23:16 被阅读347次

    狄更斯的巨作《远大前程》展现了1812-1839年间英国的众创和投融资的剪影。当其时,英国对外军事征服,经济上对外扩张,英国人去印度(地理范围比今天的大的多,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埃及等地就业创业,蔚然成风。有些人则留在英国谋生,做自己的英国梦。

    对于乡下人和小城市的年轻人来说,实现英国梦往往意味着要背井离乡,到雾都伦敦打拼。巴纳德旅馆(Barnard's Inn)是外地人在伦敦备受欢迎的租住地: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由于设施老旧破败,租金便宜。身处熙熙攘攘、光怪陆离的大都市,成功的机会时而仿佛近在咫尺,时而感觉远在天涯。于是,在巴纳德家旅馆的租客中普遍弥漫着一种画饼充饥、夸夸其谈的习气。

    主人公匹普13年后在这里巧遇儿时伙伴Herbert。Herbert介绍自己的职业时,直言自己是“资本家,做船舶保险的,” 还说打算购买一些人寿保险股票,进入矿业,购建自己的船队,然后到“到东印度去,去做丝绸、披巾、香料、染料、药品以及珍贵木材方面的生意。。。我还想去西印度,去那里做食糖、烟草、甜酒的生意。我还要到锡兰(今斯里兰卡)去做生意,特别是象牙生意。“

    1754年,率先掀起工业革命的英国已是世界头号殖民者,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触及北美、西非、南亚和东南亚,号称“日不落帝国”。八十多年后,它把手伸向了没落的大清王朝。

    成功的投融资案例

    其实Herbert在伦敦金融城的一家二三流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薪资微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他后来走出困境全赖好友匹普在背后的穿针引线(财务顾问也就是FA业务)及匹普对他的个人暗中投资(匹普是Herbert的种子期投资人)。为了帮助Herbert凑齐入伙Clarriker & Co.所需的股本金,匹普私下两次拜访情场失意终老一生的Havisham小姐,劝说她出资帮助她的外甥Herbert。首先他告诉她,Herbert不是她所熟悉和鄙视的那些市侩亲戚,而是鹤立鸡群,人品出众。时年47岁的Havisham小姐终于同意暗中注资900英镑给Herbert。

    《远大前程》里提到的地名都在这张19世纪上半叶时期的伦敦市区地图里。当时的伦敦,街道肮脏狭窄,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空气污染严重,乡下人一到伦敦就会和富人一样咳嗽,因此手绢成为生活必需品。对伦敦污染深恶痛绝的恩格斯1842-1844年间用德文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现状》一书,用统计数字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导致曼彻斯特和利物浦市工人的死亡率增高,平均寿命缩短。这本书引起了马克思的注意,二人从此筑就了毕生的友谊与合作。

    这些投资让Herbert顺利成为Clarriker & Co.的合伙人,实现了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成为这家在埃及与英国之间做贸易的公司的合伙人。欢欢喜喜、志得意满地携爱妻南下开罗,成为一方诸侯。

    无心插柳柳成荫,匹普对好友Herbert的投融资使他意外获得巨大回报。在他的资助人Abel被捕入狱、财产充公的情况下,匹普瞬时一贫如洗,走投无路。在此困顿中,他接受了Herbert的邀请,加盟Clarriker & Co.,辞别再婚的姐夫和(曾经表达爱意却被匹普冷傲拒绝的)嫂嫂Biddy,赶往开罗办公室,做了一名普通文员,随后升任为该公司的第三位合伙人,基本上实现了自己少年时就梦寐以求的做伦敦上层人士的梦想。

    但并非所有成功的案例都是可以在阳光下亮相的,有的融资案例实属金融诈骗。在《远大前程》中,有妇之夫Compeyson为了骗取Havisham小姐继承的庄园和啤酒厂等巨额资产,百般讨好诱惑她,获取了芳心,从她身上敛去大量钱物,继而劝说她以天价回购她的同父异母兄弟Arthur在啤酒厂的股份:“作为你的丈夫,我必须独立运营这个啤酒厂,无需Arthur插手”。而Arthur实际上和Compeyson沆瀣一气,平日里制假币、作伪证,坑蒙拐骗,无恶不作。Havisham披好婚纱,等待心上人来迎娶她时,接到Compeyson的来信,如五雷轰顶,从此幽居一生。她的弟弟Arthur则在漫长的恐怖中度日,终至罹患肺病,幻听幻视,总哭喊着说披着婚纱的姐姐要把裹尸布扣在他身上,一命呜呼。

    电影剧照:匹普的心上人艾斯黛拉(Estella)和情场失意终老一生的郝薇香(Havisham)小姐。 郝薇香领养了当时仅两三岁的艾斯黛拉,发誓把她养大,然后报复所有的男人!

    失败的融资案例

    古今中外,融资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融资失败的案例则是俯拾皆是。匹普在为别人(Herbert)忙碌投融资的同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别人的一个投资项目,身上背负着别人的对人生的梦想和抱负。他六岁时在村子里教堂边坟场中帮助过一个叫Abel的逃犯,这个逃犯一辈子只遇到欺骗他压榨他的人,为此心生感激,将自己的毕生积蓄赠与匹普,资助他离开乡下,到伦敦读书,学习上流社会的风俗礼仪和生活方式。遗憾的是,这个项目最后功亏一篑,原因是,由于宿仇Compeyson的指控,Abel在逃离伦敦潜往境外途中被捕入狱,但看着匹普成为上流社会人士而无恨无悔地安然辞世。但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去世,导致匹普资金断链,陷入绝境。

    另一个融资失败的案例关乎匹普的舅舅Pumblechook。看到匹普的成功,舅舅眼红心痒,在外甥离开村子即将进城开启“贵族生活”时,他敬酒数番之后,对匹普说,曾经有个投资机会,假如当时获得一大笔资金的话,就可以垄断种子和灯芯绒贸易业务:投资人不用平时参与业务管理,坐享一年两次分红,对半分,自己来领也行,派人领也行。他暗示匹普说,对于那些拥有横财想搞些大事儿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机会可是千载难逢啊!

    可是,舅舅没有意识到,投资场上有一句话叫做:不缺好行业,不缺好企业,就缺靠谱的人。他没有意识到,侄子对他厌恶至极,高度不信任,并非其惺惺相惜之辈。的确,当匹普拥有500英镑时,首先想到要“投资”的是他的那个徒有靠谱的商业模式(合伙制外贸公司)、品行端正、但不名一文的老友Herbert。

    Pumblechook最终没有盼来这样的融资机会,倒是招来了强盗。过去的熟人Orlick伙同贼人抢劫他的店铺,不曾想被Pumblechook认出而锒铛入狱。

    另一个比较失败的创业案例发生在Herbert的父亲、也就是Matthew Pocket身上。作为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学霸,前程似锦,一错结婚太早,二错娶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式富家女(终日沉浸在祖父几乎成为公爵的白日梦中)。毕业之后,在老家做家教,为一些愚笨的学生补课,这些学生的家长中不乏有权有势之人,也大都许诺将来对他多做提携,但一旦补习结束(“钝刀子磨得锋利以后”),这些承诺就被抛在脑后。这些家长都是那些忽悠型的投资人!

    屡经失望之余,Matthew Pocket索性背井离乡,到大城市伦敦拼一把。很快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淘金梦,他无奈做起了自由职业者,什么挣钱干什么,在外兼职讲课(家政学),在家做家教(学生住在自己家里),间或做些撰稿改稿之类的事情,供养着两个佣人和七个孩子在内的十几口人的生计。

    他家政学讲的喜闻乐道,声名远播,但谁料想他家其实是家政管理实践方面的反面典型:庄子式的无为而治,佣人喧宾夺主,用度混乱,偷窃揩油行为频繁。本来有机会获得表妹Havisham小姐的资助的,但由于他秉性耿直,直陈Havisham小姐的男友其实是个骗子,令Havisham小姐雷霆震怒,老死不相往来。

    还有一个失败案例涉及匹普村子里在教堂工作的文员Wopsle。他饱读诗书,颇有怀才不遇之忧愤,背地里常常贬低教堂专职牧师的布道水平。他只能在自己家里、邻居家和村子里一个叫“三个快乐船夫”的酒馆里发泄自己的布道欲。他的演说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表里如一,分明是骨灰级的传教布道师。他后来被逐出教堂,就浸淫于村子里的戏剧社团。热爱莎翁戏剧,对其烂熟于心,但表演起来却完全是另外一个行当。匹普认为,“Wopsle并没有成功地促进戏剧艺术的复兴;相反,他直接参与了戏剧艺术的衰败。”

    电影剧照:匹普。这是一个不甘寂寞、不耐平凡的乡下穷苦孤儿,在镇上遇到了心上人Estella,但阴差阳错被“空降”到了伦敦。剪不断,理还乱,爱恨情仇,伴随着事业的沉浮和命运的诡谲。

    律所在投融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有关匹普、Herbert和Abel的案例中,有一个律师事务所发挥了自己的职业角色,那就是Jaggers先生的拥有三名雇员的公司。Jaggers先生在伦敦声名远震,是典型的卖方市场,顾客盈门,获客成本几乎为零,客户在他这里不是上帝 - 他是上帝。Abel远在澳洲的牧场,也听到了他的美名,主动投其门下,成为忠实客户,将其巨额资产托付给Jaggers,并按一定的标准转给匹普。

    Jaggers先生成为这种稀有资源绝非偶然,与他的勤奋与努力有关。他因为一个案例一战成名,成为伦敦炙手可热的律师。赢家通吃。办公室里其他人根本无法独立开展律师业务,只能打下手。亚当斯密(1723-1790)没机会看到狄更斯的这本《远大前程》,否则肯定会将Jaggers先生视为其心目中典型的“经济人”(economic man),因为Jaggers只有理性的思考,不喜欢儿女情长的琐碎事体。正如他将一个客户赶出办公室时强调的:“我这里不谈感情(I have no feelings here)。” [注]他是个典型的工作狂,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不明,生活节俭,不大追求享受,行走坐卧都是律师范儿。即使掏出手绢,双手执手绢的神情和动作,让人觉得如不把实情即刻告诉他,就会耽误他打嚏喷或擤鼻涕。所以常和他打交道的人,看到他掏出手绢就必然神色紧张,甚至魂飞魄散。和别人交流,不论何事不管什么场合,都要申明他“没有做过任何表态”,以免授人以柄。”怀疑一切,相信证据“是他的职业理念,也是生活准则。

    图片来源: http://charlesdickenspage.com/index.html; http://www.shmoop.com/great-expectations/. 这两个网站是全世界狄更斯的粉丝们的乐园,里面有图片、卡通和分析文章。

    他的手下有个叫Wemmick的出纳,虽然工资待遇尚可,在工作中生活中则能揩油就揩油,不拿白不拿的心态。上街买菜,可以威逼利诱肉铺老板白白送给他一只烤鸭。这个肉铺老板有时做陪审员。Wemmick暗示说,对他好些,以后就给他安排陪审的机会。去监狱里受Jaggers之命向客户传话,则是他搜刮手镯、戒指等财宝的机会。如果哪个囚犯客户说自己还有两个鸽子在家里,则一定会要求他把那两个鸽子也送给他。用他的话来说,“鸽子也是可动产嘛。” 在Jaggers和Wemmick看来,除了房子之类的不动产,遇到不动产的话,能拿就拿。

    与他的老板的刻板不同,Wemmick是个两面人。在办公室里他不拘言笑,唯老板是听。回到家里,则是另外一个人,喜欢逗乐,将自己的家建成一个小城堡一般。房顶上架一门火药炮,每到晚上九点就会拉着耳聋的父亲出来放一炮,好让父亲能够听到一点响动。小二楼周围设计成一个花园,曲径通幽,有河流有池塘,也有护城河和吊桥。。。

    需要指出的是,Wemmick几乎发挥了如今创业孵化器的某些作用:在匹普的请求下,他为Herbert找到了一个创业合伙人,并协同女朋友的哥哥,联手为Herbert成为Clarriker & Co. 的合伙人操作了相关的法律程序。

    Wemmick其实专业不是学律师的,也不是学财会的,早年来伦敦时做的是箍葡萄酒桶这种体力活,从第二产业转入第三产业,他本人也算是走运的。

    说起跨界,伦敦市郊一个小镇上有个裁缝,叫Trabb。在那个时代,织布已经机械化了,但服装行业的工业化时代还没有到来,全靠裁缝手工操作。Trabb唯一的雇员就是自己的小儿子。Trabb也算是一个跨界经营的佼佼者。除了裁缝铺,还做婚丧嫁娶仪式服务。当匹普姐姐去世时,他代替匹普姐夫向在伦敦的匹普发信,通知他“下周一”参加姐姐的丧礼。镶着黑边的信封颇有些意味深长,让从邮箱里检出这封信的Herbert着实吓了一跳。

    剧照:匹普在父母的墓碑边初遇日后的神秘贵人阿贝尔(Abel)

    落后粗鄙的经济环境和物质条件

    所有这些投融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都是在今天想来非常原始的经济条件下完成的。19世纪上半叶,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英国尚没有电灯,蜡烛是照明工具。没有打火机,没有火柴,点火需要用铁棍击打燧石。马车对于私人来说是个彰显社会地位和成就的工具,邮车除了接送信件和物品,也是市内、城乡之间公共汽车,用来载人载物。

    1850年,英国生产了世界上60.2%的煤,50.9%的铁,加工了世界上46.1%的棉花。但恰恰在《远大前程》出版的1860-61年间,英国的GDP在世界上的占比开始停滞,开始面对德国和美国等后起工业之秀的强有力的竞争。19世纪末期,年轻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英国屈居第二。

    狄更斯(1812-1870年)的《远大前程》也从侧面展示了当时经济学界的思想水平(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于1776年出版;1848年马克思撰写的《共产党宣言》问世,而其《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在1867年出版)。小说反复借Jaggers律师及其员工Wemmick之口说:每个人都是利己的,都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基准、出发点和核心的。Jaggers劝告匹普道:”每个人应该熟悉自己的事情。。。每个人本应对自己的事情最为了解。“ Wemmick则在一旁明确提醒匹普:”每个人都应该为可动产而忙碌,“ 暗示他应该趁自己的恩人尚未出事之前,赶紧把他的财产拿过来,攥在手里。 

    然而匹普有自己的道德水准,他良心发现,不忍心再挥霍恩人的钱财,反把Abel留给他的钱包又还了回去。非但如此,之前过23岁生日时,匹普把从Abel收到的500英镑生日礼金悄悄以Herbert的名义注入Clarriker & Co.,作为Herbert的首笔股金。此外,匹普还苦劝Havisham小姐出资900英镑,终于凑齐Herbert入股的全部资本。匹普的这种无私的利他精神(altruism),让Jaggers惊愕不已,暗忖:“这可是天下最傻的家伙了!”

    小说还注意到许多不同种类生意之间的生态链关系(ecosystem),彼此之间产生衍生需求(derived demand),聚集在一条街上,共同形成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务圈:卖种子的会把店开在马车修理铺旁,期待车修好后,买些种子回去;开面包店的喜欢把店开在药铺旁,因为买完药的人可能顺便买些面包回去。

    狄更斯笔下部分人物的“集体照”

    同时,我又注意到另一件事,Pumblechook先生做生意的方法就是直瞪瞪地望着街对过的那个马具师,而这位马具师的经营方式是不停地瞅着那位马车修理匠,而这位修理马车的师傅打发生活的办法是双手插在口袋里,凝视着面包师傅,而面包师傅交叉着双臂,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杂货店老板,这位老板则站在店门口对着药剂师打哈欠。唯一专心致志的人是钟表师傅,他永远伏在他的修表桌上,眼睛上罩个放大镜。尽管一群群身穿农民服装的人走来走去,透过他的店窗玻璃窥视着他,而他却不为所扰,成为大街上仅有的一位专心于自己买卖的人。

    这种共生关系也正是各种生意长期存活的秘密之一。当今的创业者应当尽量就近满足身边和眼下的市场需求,而不是好高骛远,贪大求全。应当充分挖掘现有市场上的规模效应,而不应不计成本,”劳师远征“。比如连锁餐馆业务,初创于上海的,假如长三角还没有站稳脚跟乃至获利,就不应该远到北京、沈阳、西安等地零星开店,因为食材配送成本和门店管理成本太高了,高过了收益边界线(marginal utility)。

    斯密斯菲尔德 - 伦敦市区的有千年历史的屠宰场和肉食批发市场,东南方是St. Bartholomew医院、小不列颠(Little Britain)、圣保罗教堂,都是《远大前程》提到的地方。

    [注] Jaggers律师对待感情和情绪这类事情的态度,让人想起来据称是世界军事小说的代表作《西线无战事》。这部由一个一战士兵一气呵成的发表于狄更斯《远大前程》57年后的小说写道:“不管付出多大代价,我们只想活着;那些在和平时代颇具装饰价值的情感在这里根本无立足之地。” (We want to live at any price; so we cannot burden ourselves with any feelings which, though they might be ornamental enough in peacetime, would be out of place here.)

    【】

    【作者介绍】高海平,90年代新华社双语记者编辑,2000年5月.com泡沫时代加入一个名为Wcities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类似于大众点评,但推出时机太早),2001-2015年间相继为英国市场研究公司Euromonitor、Canadean和Mintel、以及荷兰合作银行研究部工作。

    现从事FA业务,是梦想资本合伙人和弘章资本等投资机构的顾问,为企业对接投资机构(包括业务梳理,写作商业计划书、境外数字货币发行(ICO)英文白皮书和关于创始人的访谈稿件),同时做新经济模式跨国比较研究与著述。

    在简书和领英等网站的博客旨在阐述前瞻性行业观点,同时以新闻特写或特稿的形式报道有特色的中国人、公司和事情

    另一个作者是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李斌荣。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0年前英国的众创与投融资 -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mb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