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大一考试,我就准备考雅思,纵使考过了7分,也没有能拿到去曼彻斯特交流的项目,倒也不是受了《唐顿庄园》的蛊惑,只不过心中有了对于不列颠群岛的幻想,在考雅思的时候就暗暗下了赴英读研的决心。
唐顿庄园 人物照推荐阅读:《在国内的英语学习》 (正是由于国内长期学习,到英国后不少人都说你的英语不像是刚到欧洲来的,比一般的中国留学生要好不少)
一路走来从小时候不停父母安排执意选文科,到后来离开锦绣钱塘到冰冷北方求学,如今横跨欧亚大陆来到英格兰的小岛上,住在英国人自己引以为豪的伦敦,我至今想起来都感觉到如梦一般,仿佛一下子坠入海底世界,忘了多少次憧憬伍尔夫笔下“达洛维夫人”的漫步,忘了狄更斯曾在这里细细描绘着还被叫做雾都的伦敦,想着多少次看过蓝色的塔桥打开,泰晤士河缓缓流淌……
和朋友一起去拍的塔桥但来到这里不是重点,远方终有达到的一天,然而诗意的梦想却必须要自己着手来实现:伦敦大学学院的硕士只有一年的时间,在一年里,我是否能学到自己想要学的东西,突破语言关,学习二外三外,并继续申请到理想的文科博士,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学习只有一往直前
至今还有人对于海外留学镀金一说抱有幻想,确实在伦敦200多磅一周的住宿费,2,0000磅的海外留学生学费,加上大约700-800磅一月的生活费,还不包括平时娱乐消费,大约每天的直接费用在1000RMB左右,所以为什么我室友休息了半天就满是罪恶感,因为这是需要一个月三万的工资不吃不穿工作一年才能换来的机遇,单单就是金钱方面,这就很直接,如果家里有闲钱来镀金也是可以,但是工薪家庭能给这些已经很不容易。
我所处的院校UCL也算是英国G5之一,不乏名流,可惜我还只是在接触之中,教授和同学还没有认全,就被铺天盖地的阅读材料所淹没了。英国一般分三个学期,比较文学硕士项目在我们这个学期基本上就只有2-3门课,一门核心课,分为两个模块,5个星期一个模块,你可以在任意选择,模块完了就是一篇3000字英文小论文。下图就是我的课表,其中核心课比较文学并没有显示,显示的是两门选修课,分别是每周一节,一节俩个小时,按理说很是轻松,可是每节课的阅读文献就是一串,就算一直读,也是鲜有机会能够赶在课前读完,只能挑选着先看懂。
我的选修课课表,除了主修课没显示文学专业的人语言就是生命线,因此不仅门槛比其他专业高,而且在平时语言不达标,阅读文献写起来就费时费力,倘若真的跟着课上导师好好学完课程,阅读完推荐的参考资料,毕业时的水平那就是不是能和当初来的时候可以同日而语的。当然对于授课式的教学,当然现在还是英语教学,阅读材料即使是其他语言,教授也会给你安排好英语翻译。但是我问我的欧美同学都在学其他语言,法语、德语基本上是最流行的二外,我的一个意大利同学,本科是英国的新闻系,然后说是转文学,但是内心却很焦虑担心跟不上,但是她除了专业课,还选修德语文学课,还在学法语和西班牙语,原文也能读懂,这就是差异。当然学校在正课之外提供了许多培训课,包括语法课、写作课,这些暂时还没有时间去尝试,但是听说是十分便利。
我同学看得原版《堂吉诃德》语言的学习在国外有很多途径,首先是社团,俄国社、法国社只要你入社了(是要交会费的),只要你入社了,就会提供不同程度的语言学习课,一周一次。当然比较慢的话,可以去学校外面的语言学习班,这个就对经济要求比较高了。当然相对于上培训班,加入不同社团的好处是可以结交一定的母语使用者,这就是在欧美学语言的一个极大的优势。学习语言就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然这里推荐我经常使用的方式,一个就是国外的视频网站Youtube(油管),上面又各式各样的语言教学视频,基本上都可以免费观看,或者直接订阅博主,从而跟着学习。其次就是现在播客Podcast,这是苹果系统有的应用,上面都是免费的广播电台,有BBC以及各种语言学习电台,或者是经典阅读电台,当然最近比较流行的应该是亚马逊的audio,有声书,30天试用,在这个阅读为王的专业,能够躺着听书应该对眼睛来说是极大的一种帮助。
没拍这个,Pinterest 上找的,这个应该就在我们学校门口当然这里的书极贵,大约很薄的一本就在15-20磅左右,所以买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基本上伦敦的连锁书店就是水石书店,虽然如今推出了满十磅返一磅的优惠,但是需要买一些新出版的小说的时候还是觉得很贵,不过二手书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街边都会有许多书店出售二手书,水石书店也会出售旧版的企鹅二手书,价格就会便宜许多。还有街边的慈善店CancerResearch,这里的书不管厚薄,基本就是1磅一本,之前搞活动还是一磅三本,也就是在那里找到了地海传奇四部曲和意大利语版的《白痴》,简直不能再开心。
著名的牛津街挨着中国城除了语言关来说,口语还是极其重要的,我所选的三门课有基本上都是讨论课为主,因此课堂发言对我们来说是训练思维和表达不容错过的机会,作为中文系本科的我在课上有不少是主修英国文学的欧美人,显然对他们来说那些经典内容就像唐诗宋词以及现代小说对我们而言一样。因此作为一个中文系中国留学生来说应该必须更加努力,不仅要跟上课上内容,而且还要继续扩大课外阅读,要从英国文学的源头开始阅读,因此之前关于斯宾塞、苏格兰民谣以及荷马史诗这些的阅读努力也不是白费的。其次很多人说课堂发言必须要自信,这是肯定的,但是也必须要言之有物,不能为了发言而发言,个人感觉这样只会把专业课当成语言课。当然在听课的时候听力考验也是至关重要的,教授们讲课的时候会时不时地蹦出一些专有名词或者德语、法语、拉丁语之类外语,这对于任何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因此你只有课前做好功课,阅读完课前资料,这样才能减少上课发懵的状况。
伦敦的旧地铁,很古典但是很贵学校的老师还是十分友善的,虽然风格各异,国籍也不同,但是都乐意直接和大家交流,并期待大家发邮件联系讨论。因此在学校要是自己腼腆不去交流学习也是不能怪老师的,毕竟资源在这里,不能让资源自己来找你。
伦敦眼和泰晤士河Ucl的图书馆实用性还是很强的,不会拿一些杂书来糊弄你,在主校区的主图各个语种的书目特别是欧美这边语种的书目还是很多,各式媒体资料也很丰富,还能外借电脑,上课如果嫌背电脑麻烦的同学可以带着U盘直接借学校的电脑用。学校的电脑都是用学生账号登陆就可以打开联网,登陆学校课程,这与国内大学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差别,不得不说在科技这方面,有了学校的moodle,老师上传的各式文本资料和参考书都可以被下载,而且平时老师上课的时候就直接用电脑登陆moodle打开上面上传的PPT,不能再便捷了。
伦敦眼附近生活也不是点缀
在国外的生活,其实基本上会选择包卫生间的小套房,大约都在150-200磅一周左右,基本上是和几个室友一起共享厨房。这个时候室友就很关键了,室友相处虽然都是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但是在厨房里总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比如中国人在一起就讲中文,印度人在一起讲印地语,那样听不懂的人就会很尴尬。而且有些卫生问题,厨房空间问题也会闹出不小的纠纷。幸好虽然我们厨房有十个人共享,五个是中国人,但是大家还是乐于用英语交流,而且彼此也都比较友善,做了好吃的也会分享,有时候还会学做菜,借香料这些,这都是室友关系和睦条件下的好处。
窗外暮色但是我的一个印度室友朋友就住在楼下几层,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虽然宿舍十人,但中国人就彼此扎堆也不说英语,语言障碍加上本身的陌生感让这种尴尬不断延续,再加上可能卫生问题,做菜完没洗晚,剩菜隔夜没有收拾好这些,都会加重对彼此的抱怨。
而且这里的厨房公共用品该如何安排,厨房纸、厨房垃圾袋这些,厨房公共卫生,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范畴,厨房垃圾都倒在公共垃圾箱里,要是关系好就谁看见谁倒,要是彼此推诿就会暗生嫌隙。不过撇开这些人际关系,厨房的用具还是挺便捷的,嵌入式烤箱,面包机,微波炉等等。我自从学会了烤箱之后就觉得便利得不行,什么东西都想放进烤箱一烤完事。
烤的鸡块,味道还不错当然饮食还是要注意健康,毕竟那么强度大的学习,只有配备健康的饮食并定期健身才能扛得住。伦敦的菜类也不算特别贵,一份四块鸡胸肉大约在3-4磅左右,一大块三文鱼也在4磅左右,其余的也差不多。而且水果种类也是很多,基本上都在1-2磅左右,小橘子1、2磅就能买一小袋,7、8个,绿苹果和嘎啦果个人也觉得很便宜,1磅左右能买到4-5个。对于伦敦这样的城市来说还是比较合理便宜的。当然最便宜的还是牛奶,这里品种很多,全脂、半脂、脱脂都是区分好的,从小桶到中桶到大桶有些超市一块区域都是,而且各种香料和奶制品都有,实在找不到的中国城、韩国城、日本城也能有,但是价格会相对高一些。
最近喜欢上了鸡肉面伦敦就是人工贵,在外面吃一顿饭人均可能就15-20磅,自己家里做可能3-4磅的伙食就很丰富了,而且各色菜都可以尝试,反正材料也很好买,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就会学着菜谱做不同的菜。当然买菜做菜都是费时费力的工作,大家都尽量捡简单好吃的菜色来做。
英国室友第一次做的Meat Loaf,味道极好还有一点就是说到旅行,刚来这里很多同学就开始商量着去冰岛、法国这些地方,确实这里的跨国机票十分便宜,大约几十磅就能飞到法国,而且学校放假多,阅读周一周都没有课,很多同学就会安排旅行。圣诞节这些假期更是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住宿费可能会昂贵一点之外,有时候旅行确实是一件能够开拓视野的事。
跑步时经过的道路总之来英国才一个月,许多还都在探索,虽然学习忙碌,但是确实这段经历无疑会给我的人生带来不同的影响,无论是在哪个地方心怀梦想的学子,我想我们都仿佛那追逐着绿光的盖茨比,迎着时代的洪流逆流而上,不断找寻曾期待的梦之彼方,将幻想的泡沫变成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