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心理》(70)——豫卦与知行合一
老子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
稳重是轻易的根本,宁静是躁动的主宰;
因此治国的圣人终日离不开承载衣物粮食的车子,
即使是华美丰盛蔚为大观,但平居之时,仍要超然物外,
怎么可以让那万乘之君,轻率地治理国家呢?
轻率就会失去了根本,躁动则会失去了主宰。
雷地豫(豫卦)顺时依势。
“豫”的意思是安闲,主方满足于现状,客方态度随和,为主方提供了安闲舒适的环境。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震)相叠,坤为地,为顺;震为雷,为动。雷依时出,预示大地回春。因顺而动,和乐之源。
此卦与谦卦互为综卦,交互作用。《豫》卦是《谦》卦的对应卦,它从另一个侧面论述了建侯行师征邑国的策略问题。这里面包括由于“鸣豫”带来泄密的恶果;包括不愿做豫备的 “盱豫”和迟迟不做豫备的“迟豫”带来的“有悔”。
豫卦阐述了干任何事情只有由于豫备才大有益处的“由豫,大有得”,以及由于豫备,一个国家才能永远不会灭亡的“恒不死”。最后又阐述了由于某些豫备就绪之后,还可以改变与某些国家原来签署的盟约的“渝”盟,并申述了这种“渝”盟行为无罪无祸的“无咎”。
卦辞:利建侯行师。
利于建立诸侯国和出兵打仗。
一阴:鸣豫,凶。
鸣叫而安闲,有凶险。
二阴: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在石头中间,难于维持到一日的终了,坚持下去吉利。
三阴:盱豫悔,迟有悔。
回顾安闲悔恨,迟缓有悔恨。
四阳: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顺从安闲,很有收益;不用怀疑,朋友何不插戴。
五阴:贞疾,恒不死。
坚持下去痛苦,持久而不得死。
六阴:冥豫成,有渝无咎。
安闲而成愚昧,有变化无所怪罪。
显然是主张知行合一的,不赞成游移不定、没有主见、以至影响到行动和结果。前三爻讲到犹豫不决的坏处,后三爻说的是行动前要反复考虑,要求三思而后行。思想上明确之后,就要坚决及时地付诸行动。
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也是为人处世取得成功的一条原则。 认识与实践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脑子里认识清楚了, 想明白了,行动才不会盲目;再好的想法和愿望,如果不踏踏实实地付诸实践,只能是空想。将知与行统一起来,才会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从根本上说,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是具有积极的人生意义的。它把人生看成是一个不断进取、奋斗的过程,而不是消极地逃避, 也不是一场充满幻想的白日梦。进取和奋斗就如同一场战斗:参与前反复思虑,想清楚后便投入。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知行合一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当人们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行动不一致时,容易产生内心的矛盾和焦虑感。而知行合一可以让人们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行动和目标,减少对过去和未来的担忧,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知行合一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情感和态度。通过将思想与行为融合在一起,人们可以更加自信和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知行合一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当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融合在一起时,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并且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这有助于人们建立自信和自尊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丁俊贵
2023年11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