簟(diàn )匠师傅

作者: 三益五伦 | 来源:发表于2024-08-16 09:58 被阅读0次

    前些日子,我在网络论坛上看到一篇采访稿,讲的是在当地曾经的篾匠(用竹篾制造器物的手工艺者,也叫簟匠)之村,笔者几经打听才寻访到一位最后的倔强老人。他依然从事着竹篾编织,坚守着千百年来的手艺活,看到文章附图里的那些竹制品,勾起了我记忆中的“乡愁”。

    我的老家在浙江的一个小山村,全村一百多户人家,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但生活还是在贫困线挣扎。尽管如此,农耕生活必备的竹篾用品却是非常之多,每年农闲时节都会不惜花钱请人修补,补不好的就打制新的。干这活的师傅在我老家叫簟匠(用竹篾制造器物的手工艺者,也叫篾匠),全村簟匠至少有六位,他们靠着这手艺,可以多一份收入补贴家用。大多数时候只是接村子里的活,农闲时也会扛着吃饭家什外出吆喝,不过我的记忆里,阿灿师傅是从来不需要自己去找活的。他的手艺精湛,做出来的物品,编织细密紧实,外观样式漂亮。凭借这一手绝活,十里八乡都会请他上门。

    事实上,阿灿师傅不但不愁生意,他还要挑东家。随着名头越来越响,他的癖好也是传遍周边好几个村,家家户户都心知肚明,“阿灿上户干工,从来不吃面条的,他点心只吃糯米食。”那年月糯米何其珍贵,不是谁家都请得起他的。

    村子地处山凹,但地势平整方圆辽阔。周边满山都是高大挺拔的毛竹,老竹苍碧,新竹青翠,宛如一片竹海,每每走到村口,如画的风景,总令我心旷神怡,心田陶醉。房前屋后,东一丛西一片的则是早竹,长得浓荫密绕,绿意葱茏。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簟匠这个行当。要做竹制品的人家需提前个把月预约,簟匠师傅就随东家去山上,凭经验挑选不同种类的竹子,沉入就近的池塘备用。有一年双抢忙完后,挑了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家请阿灿师傅上门,几个人把浸好的竹子背回家,簟匠活就算开张。那时的农村,师傅上门,除了早饭不用管,中饭晚饭,还有上下午二餐点心,都是要体面地招待好的。

    从竹子变成篾簟谷箩,变成凉席椅子,变成米筛饭篮,我一直是好奇的,这回我刚巧在家终于见识了。眼见阿灿师傅拿起一根竹子,从腰间抽出锋利的篾刀,轻轻一勾毛竹头,开个口子,插入篾刀用力一转,碗口粗的毛竹,就被劈开了一道口子,顺着刀势往下推,只听见“噼里啪啦”的声响,竹子一节节劈开,我真切理解了成语“势如破竹”。紧接着阿灿师傅用分篾刀,娴熟地劈离出竹青和废竹黄。最后他抱起这些初胚的竹青,放到长凳一头的剖篾刀上,双手来回拉拽,没等我看明白怎么回事,地上已经堆满了精光滴滑的标准青篾以及二黄篾和三黄篾。因为我家还要编饭篮米筛,阿灿师傅换了板凳另一头的刮篾刀,边调整螺丝边拉动,每拉一次就细一圈,一直把篾条拉成柔软圆滑的篾丝。

    编竹席是最花心思的,也是簟匠手艺的精华,看阿灿师傅编织竹席,就如同观赏一幅美妙的动画。只见他“匍”在地上,半蹲着双脚踏住中心位置,舞动着双手,慢慢的“人”字形图案变多了。我好奇的问:“你们是有专门的编织书吗?”阿灿师傅停下手抬头笑道:“那可没有,花色全凭记忆,编织过程要一门心思,一旦错位意味着返工重来哦。”我不敢再问,静静地在一旁看着他手舞“竹”蹈,那些柔软的篾条篾片,在阿灿师傅双手摆弄下,上下翻飞,左右穿梭,每加一片篾条,他都会拿个竹尺“嘭嘭嘭”地向内敲实,每每如此,一片也不漏掉。篾片如九曲十八弯,缠缠绕绕,纵横交错,在阿灿师傅手指间翻来覆去,像一朵散开又合拢的花,开开合合间看得我眼花缭乱,阿灿师傅就这样低头弓背弯腰,一蹲就是半天。完工前的逐条收紧,锁好四个包角是最难的,当然对阿灿师傅来说早已轻车熟路。我终于摸到了呈现在我面前的席子,泛着青光,细腻光滑,夹带着好几处漂亮的花纹,我被惊艳到了。

    一根根竹子通过簟匠的巧手,编制出一件件精美又实用的竹器,啧啧赞叹的背后,蕴含着簟匠们的智慧和汗水。岁月流转中,那些曾经熟悉的篾匠们已经老去,年轻的簟匠却寥寥无几,我不禁感到一丝忧伤。稍感欣慰的是,簟匠虽已不是谋生手段,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守着旧手艺的同时,融入时代前进的新元素,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簟(diàn )匠师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ry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