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3月19日,正好一个月的时间,我读了7本书。这是第一次能坚持每天读书,一个月7本书,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多?还是少?或许和每天不读书的人比,我这点阅读量还是可以拿出来卖弄一下的,但总有人出乎你的意料,所以我还是谦卑点的好。
书不在多而在精,我对这七本书不敢说全部懂了,不过还是有那么一丢丢的感受的。我一直是一个喜欢读纸质版书的人,拿在手里的东西,怎么着都会有点感觉,电子版对我来说,好像读起来没有纸质版给我的印象深。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还是利用零碎时间读起了电子版的书,这样我就开始了纸质版和电子版书籍同步读的状况。下面简单说说我在所读的七本书里读出了什么。
《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美国作家莫提黙J埃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联合著作。第一次看到书名时,我以为书中会以轻快的方法指导人们读书,没想到当我真的把书拿到手中翻开读时,书中的内容给我的感觉真的很枯燥,像工具书一样冰冷无情。一度想到放弃,读一半就不读了,但还是耐着性子读完了,毕竟这本书的评价还是蛮高的。当你说《红楼梦》很差时,没有人会认为是书的问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走出自己设定的舒适区,当我看到书中所说“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时,心里似乎有点庆幸,庆幸我遇到了这本书,读它其实是在告别自己在某方面的无知。
我们读书最好先看一遍目录,从目录中大概了解一本书在说什么,从而透视一本书。书中写出阅读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能力的获取大多是在我们孩童时代就已经完成的事情,当完成“认字“,“增加词汇量”到“对句子的理解”的学习过程,也就获得了阅读的能力。检视阅读简单地说就是“用最少的时间了解这本书在说什么”,略读就是检视阅读的方法之一。分析阅读即全盘、完整地阅读,理解消化好一本书,作者也指出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仔细去阅读。主题阅读需要我们多读同一主题的书目,不只是一本书,通常是两本以上,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更清晰的框架。
我的读书笔记一起读完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一是羞耻,二是何其有幸。作为一个整日嚷嚷着读书的人,到现在才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让读书的书,如果能早些读到,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呢?有幸的是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的思索和困惑做了许多印证和总结,我相信这本书会深远的影响着我。
《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这三本书的作者是龙应台,这三本书也被称作“人生三书”。三本书写了父母与子女间的一些琐事,文笔细腻,平淡。
《孩子你慢慢来》中的一段话,龙应台老师极尽柔情的写出了她对华安的爱以及面对日后华安“不属于自己等的一丝丝悲伤,写到了多少母亲的内心深处,平淡却不失无奈。
“有一天,妈妈大概白发苍苍了,也要对一个年轻女人说: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却属于做母亲的我。或许,妈妈会倒过来说:这个男人的过去属于做母亲的我:现在的他却完全地属于你,做妻子的你。”
《亲爱的安德烈》讲述了龙应台和十八岁的安德烈间的36封家书。写出了龙应台看到十八岁儿子不再像他小时候那样可爱,像是与自己分离的焦虑以及想要重新走进安德烈的世界里的渴望。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我们总说要找对的人共度余生,关于“对的人”我见过很多答案,而龙应台的答案在我看来是最为亲切的。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龙应台女士对安德烈的话,也让我想到我的母亲,时刻用自己行动告诉着我读书的重要性。
字体有点混乱,惭愧《目送》写了龙应台和她父母间的事情,我最喜欢其中的《(不)相信》和《1964》。
“曾经不相信性格改变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曾经我也有那么多不相信的事情,不相信自己改变不了周围的世界,不相信有其他任何人和物可以左右得了自己,不相信一片耕耘一片收获,现在啊,有点信了,大概这就是生活吧。
《精力管理》
这本书是美国吉姆洛尔写的。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影响我们效率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精力。如果说时间管理是对时间的分割、组织和协调,那么精力管理则是对精力的控制、使用以及恢复,即如何高质量地使用精力。”
这段话让我想到现在的某些中学一味的强调学生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的荒谬,也指导着我每天时刻让自己通过休息、运动、娱乐等多种途径让自己保持充足的精力,以便于提高做事的效率。我们都是复杂和对立的结合体。因此,我们必须在失衡之前建立足够强大的情感能力,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在对立面之间自由灵活地切换。
写得我手都快废了《看见》
柴静的《看见》是一本半自传随笔,写了自己在央视十年的故事。
《看见》刷新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一直以来像我一样的大学生们喜欢在一起谈论社会的黑暗,但社会有多么黑暗,哪里黑暗,我们一无所知:如何避免社会的黑暗,我们更是不清楚。如同叶公好龙,很不走心。但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我对世界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看见》补充了我们世界观的黑暗面,无论是非典时期、汶川地震、双城的创伤,都仅仅是社会的一方面,我们把它放到社会的阴面,足以见人心和人性的善恶美丑。
我们一直想要让自己变得强大,也一直在付出行动和努力去强大,可强大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要强大到什么程度,我们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称的上“强大”。这些都是我之前没有想过的问题。而柴静的那句“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让我内心一惊,我忽然想到,或许虔诚的对待生命里的每一次对抗,全力反抗全力承受全力接纳,慢慢地我们变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强大”的人吧。
《看见》读书笔记《拖延心理学》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拖延,美国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从心理学角度为我们解释了拖延并提出了应对拖延的一些方法。
拖延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个自我时间管理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此外他还受到一些生理因素(如注意力缺陷紊乱、执行功能障碍等)的影响。拖延是我们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是我们逃避现实压力的一种策略。
曾经一直以为拖延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在这本书中,却明白了拖延的双面性。“在埃及,有两个词可以翻译成拖延,其中一次暗指拖延是一种有用的习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以及因冲动而耗损的精力,而另一词则暗指拖延十一中有害的习惯,是在完成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中懒惰的表现。”
应对拖延是我们每个人要思考的问题,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根据墨菲定律,所有可能会出错的事情都会出错,所以拖延着需要灵活地应对变化,并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
确实写得有点乱哈听过很多读书的方法和技巧,也知道有的书不能只读一遍,就我个人而言,我读书时遇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文字会拿笔划起来,等到一本书都读完以后,再从第一页开始把自己划起来的文字抄到本子上,这样会加深一边印象,虽说不上是对书本的二刷,也算是二次巩固了吧。
文:九畹
喜欢就点个赞吧,欢迎评论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