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实践探索越来越艰难,如何在艰难中寻求新的突破?大家都把眼光放在了一些成功的“窗口”学校上。于是,媒体不失时机的推出了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到外地外校学习考察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培训提高的一种重要方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可否认,考察学习有利于增长见识,学习他人的经验,亲临实地,感性的东西最为直观,最能打动人、说服人,感受也最真切。自己也曾经参观过几所学校,有县级名校,也有省市级名校,发现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特色,那些优秀学校做的就更好了,在管理方面确实有很多借鉴的地方。
考察归来做什么?学习模仿就成了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校长出门一趟,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学校的教学模式,后来又觉得杜郎口中学的“10+35”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杜郎口模式又成了学校推崇的目标。昨天是“人本管理”,今天又成了“问题管理”,管理思想也在日益更新。觉得学校的校训、基本理念也有些落伍,于是发扬“拿来主义”精神,直接上墙,为我所用。时间不久,却发现盲目照搬的东西水土不服,教师叫苦叫累,执行层不知所措,面对不解和困难,校长的改革热情大减。到了最后,“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一切又都回归本位,甚至“邯郸学步”,导致管理混乱,连自己原来的路都走不好了。
管理模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和学校师资水平、学生能力、文化氛围、管理传统有着密切关系,正如开封求实中学张建平校长所言:“我们的人性化管理是别人无法拿走的,它里面有许多精神因素和人文底蕴。”如果依靠简单模仿就可以取得成功,那也就没有了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特例,世界上所有的企业都就成了500强。
考察可以开阔视野,这些名校就给学校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参照系。对照别的学校,重新审视本校工作,有那些薄弱点,需要积极改进,有那些优势,可以继续保持,有那些突破口,可以给学校发展带来新的生机,这些都不是简单模仿就可以实现的。很多名校的经验可以为学校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为学校管理提供借鉴,但是,这些都需要和学校实际结合起来,否则就可能水土不服,甚至闹出笑话。
考察有利于发现自身特色。一所学校的发展过程,就是展现自身特色的过程,名校不是因为做好了大家都做的工作,而是做了大家都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好的工作。那么,学习别校经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需要总结自己的特色,并且进一步挖掘、改进,使其尽善尽美。对于很多薄弱学校来说,豪华气派的大楼,一流的内部设施,丰厚的教师待遇,这些是永远学不来的,但是,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形成自身特色,一样可以做的更好。洋思中学的经验说到底,就是农村薄弱校如何通过课堂创新取得成功的经验。
要论考察的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提升管理理念。通过考察学习,从管理细节之中直接感受名校的先进思想、科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直接照搬一些现成方法,看似简单有效,但往往又和固有的理念、行为习惯相违背,结果不能善终。特别是有些管理者只学符合自己想法的方法,不合自己心意的东西则弃之不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毫无收获。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那么,管理艺术的提高,首先应该是管理思想和理念的转变和提高。
考察归来,不妨问一下,我们的思想提高了多少?
《现代教育报》2007年2月7日发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