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的项目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一些效率很低的事情,以下列举几点,看看与大家能否产生共鸣:

1. 项目组开会,总是几个骨干在发言,参与讨论,其他成员眼神迷离,毫无参与感。
2. 找不到会议室,各阶段的交付动作,评审会议都无法完成,只能等待。
3. 有个别团队成员的工作没有按时完成,为了体现团队精神,大家都要留下来加班。
4. 团队成员不及时上升问题,憋出内伤,在系统上线时暴雷或者花费成倍的工作量来解决问题。
在整个团队开始做敏捷转型的过程中,我发现无论是敏捷的工具还是最佳的敏捷实践都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淘汰低效率。实际上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社会的几次重大变革也都是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来的。比如: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发明,释放了人类的体力,提升了工作效率。当前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从人类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不断提升效率,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所以从项目管理角度来看敏捷的转型也是从工作中的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的过程,而且是必然的过程。
在低效率向高效率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工具敏捷
工具敏捷包含系统,设备,环境等。在敏捷转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从传统的格子间工位搬到了类似于“战场”的环形办公区域,大家围坐在一起。类似于“车库”的环境,这点非常于类似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创业环境。在格子间里,团队间有天然的壁垒,保护自己的“隐私”,做着自己的事情,搬家后,大家的沟通简单直接,基本靠“吼”就可以完成交流,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在办公区域为项目组配备电视机,电视机可以通过无线投屏软件分享桌面,团队成员可以脱离会议室的限制随时分享话题,进行评审交付。环境和工具的敏捷提升同样可以激活团队,通过对噪音的监控,我们发现在格子间办公到集中办公,噪音从32提升到51,可以说项目进行的如火如荼。
2.管理敏捷
在项目管理方面,打破以往集中开会的汇报形式,要求大家以问题为导向组成小团体,3-5人开30分钟内的小会。不需要浪费大家的时间,提升团队并发输出。项目实施内容可视化管理,仿照展会的任务交付,建立版本地图,将每个版本的实施内容上墙,每个团队成员可以知道整个团队的目标,优先级。轻松化管理,将团队头脑风暴和回顾会安排在咖啡厅,增加游戏小环节,改变以往刻板的团队气氛,鼓励大家分享经验心得,大家畅所欲言,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团队建设也另一个侧面提升了团队效率。
3.个体敏捷
要求每个人说工作,说问题。可以在每日站会上说,也可以在每一次交付评审会议上说。动嘴的前提是自己弄清楚自己的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如果搞不清的队员一定也说不清楚,或者支支吾吾的。这项要求会倒逼团队成员提升沟通能力,降低信息传导过程中的误解率,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加强个体对工作的责任感,对于每一项工作增加“签约”仪式,契约精神会贯穿工作的始终,仪式感会让个体增加责任感。通过转型过程中的观察,个体在敏捷转型中表现出更多积极的一面,大家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而且大家的心情变得更好,还涌现出很多创新的闪光点,完全超出预期。
总而言之,我在敏捷转型中没有钻研更多的专业书籍和知识,但是在敏捷路上我会不断淘汰低效率,拥抱高效率,或者这也是一种敏捷的精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