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他山之玉育人教书满爱读书
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读“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亚里士多德》

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读“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亚里士多德》

作者: 小洛与鞋带 | 来源:发表于2024-01-12 19:43 被阅读0次

                           

    首先是一个八卦,《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书名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儿子尼各马可。

    开篇提供给我们三个了解亚里士多德的理由:第一,无论他的世界与我们的有多么不同,许多他提出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第二,他的思想在形成我们的观点和观念方面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比如关于知识的不同主题,关于经验的重要地位;第三,他自身注重实际、同时对理论问题又非常敏感的天性。哲学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对永恒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追问和阐释,而非盲目的创新,这正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伟大哲学家思想之魅力所在。

    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可分为理论的科学(数学、逻辑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修辞学)、创造的科学(诗学)。

    1逻辑学

    逻辑学包含《范畴篇》、《解释篇》、《前/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主要是以三段论为核心的论述。亚里士多德提出证明一个论题的起点和前提在于公理、定义或假设这些条件,“科学解释必须采取被各种结论阐明的结论形式,结论必须逻辑地从前提得出,”否则三段论就不是一个科学的证明。

    康德曾经比较前者的“形式逻辑”和自己的“先验逻辑”之区别:形式逻辑只关心逻辑形式的正确性,而不关心内容,它不关心三段论的那个前提,因此是空洞、无内容的;而先验逻辑拷问前提,关心内容。前者只具有正确性而无真理性,后者吸收了形式逻辑的正确性,同时具备真理性。但是我们从上面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发现,他同样关注三段论的前提,认为科学解释的起点必须基于这样的前提。如果不是我的理解存在偏颇的话,那么康德的指责也许也存在对亚里士多德的误解。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今天把自然科学视为对自然系统的经验研究,而亚里士多德所指的“科学”更类似于对确定和普遍知识的追求。

    辩证法与科学三段论的区别。

    辩证法是发现一种方法,“使我们从可能的前提论证任何被提出的问题,使我们自己在考察中避免自相矛盾”(请区别于人们常常基于相对主义而不自觉运用的庸俗辩证法,这导致无穷倒退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害处多于益处。),它的前提只在“可能的”意义上合理,因而为人所接受;而科学的三段论要求“直接和确定的”前提。因此前者的结论也是可能的,后者却是确定的。

    2形而上学

    形式和质料的区分是形而上学的核心主题,质料是事物由以组成的物质,是事物的潜能;形式是事物之所是的过程、缘由,是使事物的潜能转化成现实的力量,它使事物趋向于发展。

    这里存在一个先后的问题,也是在很多哲学议题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思维方式。我们在通常的理解中大多认为首先存在一个东西,然后才可能考察它的属性,因此质料应该是事物的第一因素,先有质料才有形式。比如一件衣服摆在那里,这时我可以说衣服是“红色的、羽绒的、轻薄的”。

    哲学讨论与事实现状阐释的冲突很多时候在于我们没有区分“时间在先”和“逻辑在先”,质料对于事物是“时间在先”,而形式对于事物是“逻辑在先”,哲学议题大多要在逻辑层面来讨论。对于这件衣服,重要的不是质料,而是它之所以是“红色的、羽绒的、轻薄的”形式,即使衣服被烧毁了,质料消失了,但它的上述特性仍然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也就是说,形式是事物更重要的方面,是事物之所以如此的更根本的原因,是“逻辑在先”的。如果用人来举例子可以更好的体会这个差别,我们区分一个人的根本特性不是源于体格、长相、气味的差别,大多时候是基于性格、品行、本质的考量,这正是人的“形式”,对人来说更根本性的东西,一个言而无信、撒谎成性的人我们唯恐避之不及,就算他貌比潘安也无济于事,这说明“形式”重于“质料”。

    同时,质料和形式是不可分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要素,因此不存在无形式的质料,也不存在无质料的形式。

    形而上学研究真理、实在、本体,研究最普遍、最基本的原因,追求“第一原理”,即因果链条上最初的原因。不矛盾律是一切原理最基本的起点。

    关于本体,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错误是把事物由之构成的质料当作本体,柏拉图的错误是把一般形式当作本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们都成为了有依赖的存在,因而不是本体,本体应该是一种“基本存在”,是终极的主体,是独立的。

    3心理学

    在这里,我们获得了关于“形式”更详尽的说明。首先,它是本质,是事物必须是其所是的特质。其次,它是现实性,一块青铜作为质料只是一个潜在的雕塑,当它获得雕塑的形式时,它才成为现实的雕塑。一个想成为王羽佳一样优秀的钢琴家的小孩,我们说她具有一种“潜能”,她只有数十年持久的练习、拜师、从失败中复苏前行,在一系列的过程中依赖这种“形式”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第三是根据功能,王羽佳的功能就在于她的弹奏技艺,这是她“形式”、本质的体现。

    4伦理学

    在形而上学中对第一因的讨论找到一个不动的推动者,永恒的本体,本质是善的“神”,这样不可避免就进入到了伦理学。康德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路,自由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只是作为一个悬设,因为在理论理性中如果没有第一因,整个因果链条就会坍塌,无法自洽。但是到了《实践理性批判》,自由成为一个理性的事实,自由仍然是像本体一样不可认识,但实践理性的核心并不是认识,而是行动,正像一本书名所说,《哲学是做出来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同样强调实践的核心地位。

    伦理学只有两个问题,其一,“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其二,“当问题不明显的时候,我们怎样确定什么事要做的正当的事?”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涉及个人,就是伦理学,涉及社会,就是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把理想的品质称作“善”,过分或不及的品质称作“恶”。这种善恶观不同于我们通常基于道德考量的“善”,它没有道德意味。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与儒家思想没有关系,也并不意味着适度和平庸,而是说表示特定的个人在特定的场合做理想的事。勇敢的人在有利情况下进行战斗,在过分激烈时抽身而退,他也可能战斗到死,那只是因为知道何时走极端是必须要做的理想的事情,然后能够去做。

    “中庸并非总是处在某个特定范围的中心,有时它更接近某范围的极端终点;有时对其他人而言,它又可能处在另一终点。中庸是一个在移动的点,具有美德的人能够击中这个移动的靶子。没有人能够理想到足以每次都击中它,但那些优秀的人,比那些平常的、中庸的或堕落的人更经常地接近于击中它。”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具有的善越多,就可能越幸福。但是“假如我们为了更幸福而有意识地设法去做出善的样子,那么我们就不会获得它们。……要成为勇敢者,这人的行为必须出自勇敢的动机,而不是出自更幸福的动机。如果某人成就了勇敢,那么幸福将作为副产品接踵而至,但是,幸福不是一个人能够直接成就的事。很明显,只有当我们不去过多地考虑它时,它才会实现。”这类似于康德的“为道德而道德”的观点,我们只有将道德本身作为目的去行动才是真正的道德,如果因而幸福,那是我们应得的;如果不幸福,我们并不改初衷。一个棋手只有专注在棋盘上才有可能得到冠军,如果尽想着冠军而忘了棋艺的专注,没有人会以为不是本末倒置。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在于:前者要首先搞清楚“善”究竟是什么,如果人知道了善的知识,自然会去实践它;后者则看重实践,过善的生活,做正当的事,而理论知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棋手,看遍各种棋书却从不去下棋,我们说这是荒谬的,他并不必然会成为一个一流棋手。

    评价:4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读“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亚里士多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ax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