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写作,枉费心血。凡是有读后感的阅读,无论经过多长时间,总是记忆犹新;凡是没有读后感的阅读,连书名和作者都会忘记。感恩教育家,发明预习—复习,如出一辙。培养写作习惯,无论篇幅长或短,认识深刻与肤浅,做一件事情,有一件成效总该是个收获。
阅读一篇作品,从中浏览历史事实、洞察社会现象、体味百态人生。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这部作品描写的是裘德的一生,很值得体味。
裘德自幼父母双亡,和姑奶奶生活在一起。村子里的一位教师费罗生的一席话启蒙了裘德,他记住了费罗生临行时的嘱咐:多读书,进基督寺(作者暗指牛津大学)。
裘德历经艰辛,潜心苦读,终于获得一般学生阅读普通古典文学的能力,特别是拉丁文学。由于学资问题,裘德仍旧不能顺利进入基督寺,但他并没有灰心,继续自修数学;阅读教父的著作,了解罗马史和英国史;阅读荷马的《伊利亚特》,《新约全书》等书籍。他的理想是“在死之前,一定要当上神学博士”。
在十九岁时,裘德结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村姑—阿拉贝娜。阿拉贝娜是有目的性的挑逗裘德,她了解裘德的理想,赏识裘德的学问,想从裘德那里得到她理想的生活。懵懂青年被迫走进婚姻殿堂,从此背负了养家糊口的负担,学业便开始逐渐荒废。然而当阿拉贝娜没有立即实现自己的梦想时,她便选择离家出走,裘德的婚姻基本解体。于是他选择来到了基督寺所在的城市——伦敦,想继续自己的学业梦。
裘德在伦敦遇到了学院派风格的表妹——苏,两人一见钟情。苏是典型的知识性女性,和裘德是天作地和的一对,然而表兄妹的身份,使他们的社会行为极为尴尬。他们也尝试过分手,苏甚至选择和自己的老师费罗生结婚,即使这样的努力,也没有棒打鸳鸯飞。于是,当他们不能不犯戒的生活在一起的时候,裘德的一生的命运便有了定格。
去基督寺的理想彻底破灭;裘德以石雕谋生的手艺,也因为他和表妹的结合而遭到排挤;苏也因为和裘德的结合失去工作。物质生活从此跌入谷底。他们只好离开城市,到生活成本较低的边远的乡村求生存。裘德也只能离开赚钱多的高级别教堂石雕,去做一些低级别的赚钱不多的墓碑等等活计。
这时的裘德和苏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还有裘德和第一人妻子阿拉贝娜的孩子——时光小老头,一家五口靠裘德一个人的石雕手艺过活。在一次冒雨赶工期的过程中,裘德累倒,从此肺病缠身,直到30岁被病魔夺去生命。
作者说:“不幸的男人,人生的意图是最不愿意必得(“必得”这两个字用在这里,不是很理解)和女人忙乎在一起的,而他却在无意识中,接受了这样的命令”。(《无名的裘德》第37页,长江文艺出版社)
然而裘德说:“我是因为贫穷而不是因为意志而遭受失败”(《无名的裘德》第330页,长江文艺出版社)
人生百味,重在什么?作者自己出现了矛与盾的看法,留给读者,把它当做一个只有命题没有答案的哲学问题来思考吧!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