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离师无法,离法无成

离师无法,离法无成

作者: 修行圈 | 来源:发表于2019-07-24 17:48 被阅读0次

       所谓明师,是指大彻大悟,明白道理并能指导他人修行的老师。佛门又称谓“善知识”。密宗称谓“上师”。“明”师非同“名”师,明师是一个彻底平凡的,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人,并非有名气。正是这种平凡使他抛弃了所有不平凡的抱负,抛弃了雄心勃勃的成名之路,使他进入了无分别的生活。只要你与他有缘并诚信,他可以指导你走一条成佛的捷径,因为他已经通达此路。这就是明师的作用。除此以外,他比普通人还普通。在修行路上,“离师无法,离法无成”。

          佛在“楞严经”里讲:“慎无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修行证到四果罗汉之前,因未真正开悟,不可相信自己的意思,最好还是要听从善知识和明师的教导。因为修行到一定层次时,由于理未悟透,有些事情很难辨别,如无明师指点很容易走偏。因此,明师对于修行人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明师已经证到了真我本性,因此,他的智慧是无量的。如同浩瀚的海洋,你只要把心位放低,你敞开多少就能接收到多少。如果有缘,明师几句话就能使你沉睡以久的灵性苏醒,就可能使你从此改变生命轨迹。

          根据“生物全息能原理”,明师的一衣一物,甚至是一根头发,乃至他用过的一切物品,都具有同明师一样的功能功力。如果你比较敏感,只要靠近明师,就可以感受到他强大的震动力吸引着你。现代多数修行人都不懂得明师的价值,如能经明师指点,也许会使你节省多生多劫的修行时间,以及多生多劫需要的财力、物力、体力的付出,提前证得佛果。这个价值是无量的,是不能用金钱计算的。即使你在一生中把全部的身、口、意都供养给明师,也不及你所得到的分毫。

          《大智度论》中说:“善知识是父母故;善知识是导航故;善知识是明灯故;善知识是般若故;善知识是六度故;善知识是衣食故;善知识如灯塔;一切众生见善知识当以舍身命一切供养”。《菩萨戒》中说:“日日三两金供养法师”。可见佛及古大德们对善知识重要性的明示。

          在修行道路上,如无善知识的指导和点化,往往会因一个小小的障碍自己破不了,就可能误己一生不能前进。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修苦行时,释帝桓因(玉皇大帝)试他心诚否,变成罗刹说了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释尊一听这半偈乃是三世诸佛之正道。释尊问罗刹下半句偈,罗刹言:“我现在已经饿的说不出话来了”,释尊问以何为食?罗刹言:“以活人肉和热血”。释尊说:“你如果能告诉我下半偈,我听后当以此身奉施供养”。罗刹即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释尊听后深悟此义,然后上于高树往下跳,自断身命,施于罗刹。当他自投树下未落地时,被罗刹接住。此时,释帝桓因变回本相,与诸天王皆顶礼于释尊足下,赞言:“善哉!善哉!真是菩萨,能大利益无量众生,于未来定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尊正因为往昔在修菩萨道时,以此因缘,愿舍此身得此半偈,使自己成佛一下子提前了十二大劫,原应在弥勒菩萨之后成佛,因遇此善知识点化,故在弥勒之前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实例充分证实了得遇善知识的巨大作用,以及应如何珍惜善知识之缘份。

          在上万个修行人中,也很难有一个真正的开悟者。在十万个修行人中,也很难出现一个真正开悟的明师。古人曾有一句说明开悟难的话“开悟难,开悟难,一担芝麻树上摊”,说明开悟之难。明师本来就少如凤毛麟角,但是,真正与明师有缘之人又有多少呢?即使有缘,又有多少人能够识得明师,相信明师呢?即使是相信明师,又有几人能达到真诚虔信呢?然而,要想进入高层次的修炼,又有几人具备慧根、悟性、德性、缘份的全部条件呢?

          在末法时期,要想寻求一个真正的明师指点,是非常难遇的。但是,由于众生迷惑颠倒,习气太重,无慧眼难识明师,即使有缘相遇也会错过千载难逢的机缘。主要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塑造明师,教、学颠倒众生由于多生多劫养成的分别心,往往在未见明师之前,自己心里先塑造一个明师的标准:“我心中的明师应该是......。”比如,在某些人心里先塑造了一个完美明师的形象,首先必须是大彻大悟,对宇宙真相、生命真相、经论、戒律都非常通达,而且要口才好,能讲经说法,又有组织和领导大家修行的能力,还要有很高的神通,能给众生治病破灾,口才,身体,长相都要好,还要很慈悲,最好是无代价的教我们,使大家不用花钱和供养就能得到大法,而且是很快就大见成效等等。心里有了这么一个完美明师的标准之后,遇到稍有名气的修行人,就开始用自己预定的标准去衡量,结果没有一个达到标准的。即使跟着学一段时间,也不可能心诚。稍遇考验或挫折,就会弃师而去,或是稍有不合自己利益的事,就会对师父攻击诽谤。并能找出一大堆师父的不是,来为自己背师行为而开脱。末法时期的如今,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明师虽然难寻,但真正够资格的徒弟也的确了了无几。信徒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心理在塑造明师,要求一个完美的明师,没有给明师一点自由。本来徒弟是向明师学习的,反而成了徒弟塑造和教导明师,去指点明师应该怎样做,完全颠倒了教与学的关系。报着这种心态的人怎能学到东西?更谈不上成就。其实,这种塑造完美明师的想法,本身就是分别心,是不合道的。这种总想塑造明师的人,其错有四:

          一是不明理,认为只要有人反对明师,这个明师就是不完美的。其实,不完美的不是明师,而是众生的分别心。每个人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同一事物,必然会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因此,对明师有不同看法,甚至攻击毁谤明师都是正常的。即使是佛,也同样会有人不理解或攻击毁谤。释迦牟尼佛在讲大乘佛法时,一万二千人听经,当时就有五千人因不能接受而退场。是佛讲不清道理呢?还是众生有分别心和所知障难以接受呢?

       

          二是疑,认为明师还不完美,其本身就是大疑。是用自己的分别心在衡量明师,站在自己的层次和角度上怎能理解明师的心胸。因此,必然影响对明师的信任程度,对明师的教导总要打个疑问,在执行中也必然大打折扣。

          三是由“疑”而生“慢”,你想塑造明师,你已经把自己的心位摆在了明师之上,是居高临下的心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更何况是挑明师之过,不是傲慢又是什么?这种有傲慢心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他们今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因自己的傲慢而失去了明师指点的良机,而这个良机却是千载难逢之机。有些傲慢心较重的人,不仅障碍自己,而且还障碍别人。由于自己不理解而攻击明师,还阻碍了别人遇明师接触,但他们却不知道,“障人修行,地狱果报”。为什么?明师千载难遇,你障碍别人得到明师指导的机缘,延误了他多生多劫成道的时间,使他无数次的生命白白浪费,等于杀害了他无数次生命,此为“断人慧命”。所以障人修行,必受地狱果报。因此,修行人应明此理,对他人不可妄加批评。

          四是不安分守己,失去了做学生的本分,学生的职责是向老师学习,而不是塑造明师。不安分的同时又是攀缘,因此连学生也做不好。经过多年的观察,现代人中够徒弟标准的微乎其微,其根本原因是首先没有达到做人的标准,70岁以下的现代人都没有学过孔孟学说,所以做人的基础相对古人来说有天壤之别。要想真正达到徒弟的标准,首先要补上人道这一课。有些人还担心,明师教学传法收受学费,是否会起贪心。其实这都不是你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商品社会中,功法也是商品,明师只是顺应经济规律,在付出的同时合理收费,也是先失后得,并非不失而得。明师也是人,也要生活和生存,但是他懂得取之于道,用之于道。至于明师如何支配自己的收入,也不是你应考虑的问题。真正的明师肯定懂得“取之于道,用之于道”,决不会贪图享受。根据多失多得的原理,明师既然比一般人层次高的多,正说明他比一般人舍得多。舍得少的徒弟,反而担心舍的多的师父是否会起贪心,不是妄念又是什么?明师舍给众生的法,都不是你用那点微不足道的金钱能买来的。有此担心,说明对师父不信任,又怎能学道?另外,说明对金钱还有分别,认为金钱是恶源,害怕接触钱财而起贪心。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空”。

          开悟的明师,敢于谈金钱,敢于谈性,说明他已真正超越了金钱、物质和性,有何不敢正确地面对它呢?它们也只是表现不同的作用而已,而无好坏之分别。你不敢正确地面对金钱、物质和性,说明你还没超越它,说明你还被它束缚着。反而对明师的超越疑惑不解,只能说明自己离道尚远,还执着在空有两边的偏见之中。

          宇宙间万事万物各有各的作用,不可能某一种事物能代替所有的事物。明师当然也不是完美的,各有各的特长和作用,因此,只有圣人,没有完人。开悟的明师所作的一切,甚至喜笑怒骂,都是真我本性的显现。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了凡夫的思维所能理解的范畴。如果只看表相,不仅你不能理解,可能还会毁谤他,根本不象个修行悟道的明师。当你不知道济公是活佛时,他又吃肉又喝酒的行为你能接受吗?你会想到这样的人是大彻大悟的明师吗?恐怕他告诉你他是活佛,你也不会相信,只会嗤之以鼻,离他而去。

         

          开悟的明师都是大慈大悲的,他已经舍弃了原来的小慈悲,不再执着修善,对众生平等无别。而凡夫却执着得到眼前利益,最好是只得不失。如果明师让他舍得时候,他不理解明师的远见卓识,是为了让他明白此法来之不易,才知珍惜。是为了让他能真正得道,才让他必须失舍于先,反而埋怨明师不慈悲。不仅没学到东西,反而造下了更大的口业。明师都具有较大的场能,你攻击毁谤的对象场能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所受果报也越重。但是,千万不要认为是明师惩罚你,惩罚你的完全是你自己输入的不良程序。明师的作用就是教导你如何成就,对徒弟来说,明师只要能达到这个标准就已经足够了。如果你要苛求明师应该如何,用你自己塑造的标准来衡量明师,可能没有一个会使你满意的,只会影响你的诚信和修行。你能把自己的心交付给明师多少,那么,你便能从明师那里得到多少。交付并不意味着你交给明师多少财物,而是你对明师的信任和接受程度,是你那颗真诚的心。

    2、放不下所知障在得遇明师之前,由于多年的修学,许多修行者都掌握了一些佛学知识。有些人读过许多经书,甚至还能熟背,或者讲起经论头头是道。但是,每个明师各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他不可能按照你的习惯和意愿来教学。因此,有些人就不理解,或者接受不了明师的教学方法。或者总爱拿自己以前学习和理解的佛学知识来分别,来判断明师的每句教导是对是错,这就是分别心和所知障。有些人确实心也很诚,也很想依教奉行。但是,由于多生多劫形成的所知障,形成了严重的“我执、我见”习气,遇事先按自己的分别心来判断对错,总是把明师的教导障碍在外,因此难以精进。有了所知障,你对明师教导的修学方法就会大打折扣,不可能照样去做,如此必然影响自己的修行进度。

          修行人应该明白,你所学的佛学知识是“识”而非“智”,一般人充其量也只能达到对佛经字面的理解,但真正的智慧不是从经书字面上得到的。所以,许多人读书越多,反而障碍越大,分别心越重,正是所知障造成的。如果你说他心不诚,也并非如此,是所知障障碍着他放不下原来所学的东西。尤其是那些执着善的修行者,是多生多劫在修行中养成的习气。当明师指导他应无善无恶时,他就很难接受。只有不折不扣地依教奉行,完全照做,毫无分别,才算真诚。你如果真想在明师那里得到东西,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东西,把你脑子里原来装的思想和观点全部空掉。如同你有一杯陈水,你倒掉半杯,明师只能给你倒进去半杯。你把杯子倒空,才能得到一杯新水。如果你一点也放不下,你就一点也学不到。

    3、误以神通判断明师许多修行人都执着神通异能,这是多生多劫以来,由猎奇心理养成的习气。听说哪里有位神通较大的人,就认为是高人,是明师。并千方百计地攀缘接近,总想在他那里很快就得到点什么神通或大法。其实,你如果执着神通是很危险的,精怪鬼神都有神通,所谓的“着魔”、“走火入魔”,都与执着神通有一定关系。真我与神通是本与末的关系。神通只是真我本性中显现出来的一种作用,作用是末而非本。其实,我们平时的穿衣、吃饭、工作、学习不都是本性中显现的作用吗?电视机能演播与电视台同样的节目,不是也很神通吗?其实,在人们眼里它又非常普通。神通只不过属于阴性功能而已。轻视阳性作用而重视阴性作用,其本身就是分别心。有了分别,你才会去执着它。其实,有神通的人,甚至有较大神通的人,并不等于已经开悟和证道。有些已经达到穿墙、搬运汽车的人,仍在迷惑颠倒,尚未开悟。有些人表相上有些神通,治病、算命都很灵,但属于附体现象,执着神通的人就很容易招来附体。如果神通出在开悟之前,神通越大,很可能造业也越大。因此,执着神通倒是很危险的。

          开悟的明师并不一定显现各种神通,因为他已经把神通看的很普通了,普通的如同穿衣吃饭一样。他并不以那些小神通来显示自我,因为他心里已无我无他。佛在经中曾言道:“未开悟者,虽有天眼,等于肉眼;开悟的大菩萨虽不修天眼,等于佛眼。”因此,明师虽不显现神通,但是,他几句话就能改变你的生命轨迹,他能度你成佛,甚至他看你一眼就足以穿透你的心。这难道不算神通吗?这才是真正的大神通,是五眼六神通里最高层次,是度人类型的“佛眼通”。如果你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执着神通表相,就障碍了自己得遇明师的机缘。相反,由于你的执着正与魔相应,很可能被魔所控制。因为魔总想控制别人,如果你不随顺他,不服气他,他就会用神通控制你。而佛和开悟的明师只有平等心,从来不强加于人,而是恒顺众生。

    4、对明师无诚信师与徒的关系就是教与学的关系,要想达到成就的目的,其实也非常简单,简单的甚至使你不敢相信。只需要真诚地相信明师,就能达到自己求学和成就的目标。因为明师是已经开悟证道的过来人。他已经过千辛万苦,闯过了这条证道之路,你只要相信他,按照他指给你的这条路,毫不犹豫地走下去,你也必然成就。但是,往往问题就出在徒弟的心理障碍上,不能死心踏地、毫无疑惑地相信明师。总爱背着明师耍些小聪明,不由自主地就走入了叉道,误了自己的修行进程。

          在密宗所传的密法里,有一种称谓“不修成佛之法”。其中有“系解脱”、“眷属解脱”、“中阴解脱”法等。“系解脱”就是你身上系有(佩带)上师赠给的信物或饰品,就凭着这个“系”,使你时刻想着自己的上师,与上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将来灵魂离体以后,上师在宇宙空间的每一个波(化身),都可以度你去极乐世界。而这个系只是表象之“系”,真正的“系”是心系上师。“眷属解脱”是指生前曾是上师的亲眷,以及在上师身边长期追随或侍奉上师的人,与上师的亲近程度远超于儿女,他们能够时刻心系上师。灵魂离体以后,就凭借生前与上师的亲缘和诚信,临终一念自然会想到上师,此时,灵魂瞬间即可与上师勾通,上师或上师的化身就可以度他到极乐世界。但是,这两种解脱,一个最根本的共同点就是诚信,一个诚信就足以使你得到解脱。真正的诚信就是无我,空掉自己的一切思想,心里只有上师。只有你达到时刻心系上师,何愁上师不来接引?无论你死在上师之前或之后,无论上师是否知道你的死,只要你临终一念能想到上师,他或他的无数个化身,都会起到接引你的作用。

          大彻大悟的明师就象太阳一样,给众生带来光明和温暖。只要你去接近他,你总会从他那里得到光明和收益。可是,那些有分别心的人,会埋怨夏天的阳光太热,冬天的阳光太短,阴天太阳没出来。然而,太阳不会在意人们对他是好是坏的评价。有人说他好,必然也有人会骂他坏,有人需要他,也有人不需要他。然而,太阳不会因为人们的谴责与赞叹而动念,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运行轨迹。明师也是如是,无论别人怎样误会或诽谤,他都不会去解释,心里有委屈才会向人解释,明师已无分别,何生委屈?因为他心中无我,何况虚名?他仍然义无返故,默默无闻地去普度众生。在修行人的一生中,要想得遇明师,谈何容易?

          多数人一生无缘得遇明师,空修一世,未达成就而抱憾终生。古人讲:“明师可遇而不可求”。如果无缘,求也求不到。即使天天得见明师,不知珍惜求教,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努力付出,仍难得道。这就是有缘无份。

          净空法师有今天的如此大成,曾拜李炳南老居士为师。如果有“出家人不能拜居士为师,不能听居士讲经说法”的分别心,何有今日所成?拜师前李老师提出三个条件:“一是,从今天起跟我学,不能跟任何人学,不能听任何人讲经说法;二是,我让看什么书,什么经,你就看什么。其他任何书、经都不准看;三是,你以前所学的东西一律作废,一切从头学起”。

          乍听起来,李老师似乎过于自傲,目中无人,条件苛刻。但三个条件只限五年,净空法师当时虽不理解,但心真诚,能完全照做。结果四、五个月就大见成效。心清净了,智慧多了。此时才理解李老师的严格要求,是为使自己定在一处,一心不乱。才能定中生慧。受益之速,自己也难以始料。五年之后,自己主动向李老师提出再续五年。如此按师承之规教学,真心虔诚,才有今日大成。

          古时拜师修行,徒弟必须时刻追随师父身边,时刻倾听教诲,开悟之前是不能离师出山的。古之教法,很有道理。开悟之前,如果接触的人过多过杂,必然接受各种不同的思想,以及各种偏知偏见,因徒弟此时尚未开悟,而无辨别能力。从表相上看,有些他人教诲似乎是对的,有些做法从人道的角度来看,似乎无可挑剔,但从修佛的角度看,又会使你产生障碍。

          例如,一位居士,每天都有人主动给她按摩。从表相上看,此为好人善事。但是,她的阴性师父却告诫她:“不要与此人来往,他现在还未修入正道,不是在教你从心上修,而是在引你执着肉体的享受。”

          从这一实例上可以说明,在未开悟之前,要一心一意地接受明师的指点,不可过多地接触他人,以免在你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旁杂感染。从而会使你分心,影响对明师的虔信程度。其结果还是误了自己的修行进程。在修行的同道中,有不少人因此而走入叉道,却难以自知。虽旁观者清,但入事者自迷。

          虔信明师,就再也不会否认明师;迷信明师,则意味着随时会否认明师;如果用分别心去挑剔明师,早晚会离开明师;如果用瞋恚心对待明师,早晚会毁谤明师;如果以贪法之心去接近明师,只能是一无所得的背叛明师。只有把自己的思想完全放空,把一颗心彻底地交给明师,你才能在明师那里得到最多的收获,甚至可能达到今生成就。

          古人非常懂得师承教学之理,因此,在收徒之前要经过严格的考验。收徒之后还要经过三年以上的磨性期,要达到对师父的教导言听计从,甚至师父给个眼神儿即能心领神会。磨性合格后才能教你真功夫。而现在的人又有多少能经得起三年磨性呢?师父即使把平生的功夫都教给他,因没有磨性和各种付出,仍然得不到。一个连自己师父都不能尊重的人,尚不够做人标准,又何谈学道呢?即使得到一些,也不过是皮毛而已。更不会珍惜,因为得来的太容易了。不失不得是宇宙间千真万确的真理。

          大彻大悟的明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无不是教理,无不是真我本性的自然流露,所说所行都是佛的代表。供养明师就是供养三世诸佛,轻慢明师就是轻慢三世诸佛。明师所说的一切都是在说事实真相,而没有个人的分别和观点。他既不傲慢,也不谦虚,而是把宇宙真相原原本本地表述出来。在他心里根本不存在邪正、善恶、是非、对错,一切言论皆是方便假说。

          开悟的明师已经断掉了私情,表相上看似无情,他心理已经放下了亲属和过去的朋友。更不存在过去的仇人或毁谤过自己的人。他平等地善待一切众生和万物,在他眼里,没有远近,没有亲疏,视一切众生皆兄弟手足,以大慈大悲之心放弃、代替了过去的小慈悲。如果你与明师有缘,你就认真地去珍惜吧,应该常常主动去求教于明师,而明师不会主动来攀缘找你。“缘”是过去结下的因,“份”却是靠自己努力挣来的,份的多少就看你对明师的心诚程度,主动求教程度,以及对明师教导的接受和努力修炼程度。如果缺乏这些条件,即使你有缘接触明师,也只能是有缘无份,失去千载难逢之良机。

          佛菩萨无处不在,没有来去之说,他所能做到的一切,他那充满空间,而又不占有空间的每一个波也都能做到。佛家所说的“来者实无来,去者实无去”正是如此。仍未离开“生物全息能理论”的深奥之理。你如果把“生物全息能理论”悟透了,你自然就能接通阴性的明师,阴性的明师时刻就在你身边,观察你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你的每一个念头。只是你不懂得与他们勾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不能和那些超高级生命的佛菩萨、明师沟通。

          在你修行的道路上,明师指导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虽然众生皆有佛性,若不遇明师指导,终究不会悟道和成就。古人很懂得尊师重道,有些人为了访寻明师,争取这个必不可少的修行要素,走遍名山大川,吃尽千辛万苦,甚至倾家荡产作为求道的川资路费,因为他们知道,明师是无价之宝,明师可以使你开悟和成道。但是,现代大多数修行人,缺乏诚心信任明师,更经不起明师对他的磨性考验。

          要想进入高层次的修炼,必须经过长期的磨性,否则,明师教你,你也学不会。因为修行与学知识是不同的,学知识靠的是大脑的记忆,修道靠的不是大脑,是悟性。

          现代修行人只是一味的想得到东西,但又不想在财物、体力、磨性等方面做些付出。当明师让他付出的时侯,他就会以为是明师贪财,这个明师还不合格。而没悟到,这正是明师对他的磨性和考验,在考验和培养他从小舍到大舍,从大舍到彻底的舍,不彻底的舍,就不可能进入那个终极的“道”。其实,明师已进入了道中,已经成为海洋,他什么都不需要,他并不需要你所供养的财物,只是为了让你真正地得道,才让你作出必要的付出,你如果误解明师,就被障碍在门外了。母亲只能生下你的肉体,并给予你所需生存的物质,给予你的是一生的生命。明师可以给你灵性,可以打开你沉睡已久的心灵,给予你的却是多生多劫的慧命。经明师灌顶后,可以消去你过去的业障。经明师点化后,可使你漫长的修行之路缩短千世万劫。如果有缘,还可能今生达到解脱或成就。

          爱明师就是爱道,明师就是道的化身。明师虽然也有肉体的存在,在世的时间也不过百年。但是,明师对于众生有永恒不灭的加持力,他的能量以波的形式超越三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虽早已圆寂,但他们又何时离开过我们呢?又何时不在人间及各道度化众生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离师无法,离法无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pz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