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有几层含义:一是学法修佛入门时,要寻找和选择自己的师父或指导老师。俗话说:“离师无法,离法无成。”选择师父或导师的标准,并非看其有多大名气,多大年龄或多老的资格。主要应选择“明师”,所谓明师,就是明白大道之理及宇宙真相的师父。至于名气、年龄、资格等都无需计较,对于长相和身份更不可以貌取人,俗话说:“真人不露相”。一般人都认为世界冠军水平高,站在人前显赫出名、立功受奖的都是世界冠军,实际上是其教练的水平高。如果没有通达原理,指导得当的教练,就不可能培养出世界冠军,世界冠军固然水平高,但仍然是教练手下的产物。因此,要选择参透原理,品德高尚并深明大道之理的明师。如果选择了连他自己都不明道理或分别心较大的师父,怎能指导他人修佛证道。求拜明师,是帮你破迷开悟。当你不知道路时,要给你引路,把你带领到认识路之后,你能进入了正常的修行状态,则是开悟,古时称“出师”。开悟之后,才可以自己把握修行方法,才算进入正式修行阶段。
师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想求道、学道必须恭敬师父。古人最讲究“尊师重道”。古时,学生成年之后,除了名字以外,还要起“字”和“号”。为了尊重,同学和旁人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称“字、号”,唯有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可以直呼其名。对师如同其父,故名“师父”,可见古人对老师的尊重非同一般。因此古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之师,终生不忘”,“受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父母虽对自己恩重如山,但只给了你一生的生命,但师父给你的却是慧命,慧命却是多生多劫所难以得到的。尤其是在修道过程中对师父尊敬与否,首先是一个道德品质问题。如果一个徒弟连自己的师父都不礼不敬,更不会慈爱众生,这样的人学道何用?因此,师父是不会把真技绝学传授于他的。试想,一个没有慈爱之心的人,学了高功夫只能祸害众生,师父如果把高功夫传授给他,等于师父也跟着造孽。因此,古代一些明师高人为了避免后患,许多高功夫“宁可失传,也不误传”。
尊敬师父,还要经得起师父的考验和长期磨性,古时有“徒弟、徒弟、三年奴隶”之说。古人学手艺,学功夫,要给师父干各种杂活,以作为对师父的供养,有时还要忍受师父的打骂。有些人不能忍受而离师回家,结果是一无所获,半途而废。其实,师父并非有意折磨徒弟,是在帮徒弟磨性,让你明白功夫得来不易,才知珍惜。使其降低心位,空掉自我的一切,你才能很快接受师父传授的东西。古时传授功夫一般是言传身教,为防失密,非常高级的功夫则以心传,只有心位调整到极低的徒弟,甚至师父给一个“眼神儿”即能深解其意,方可心传。古成语中“心领神会”正是如此境界。
古时有一典故:一师收教三徒,三年内只让干杂活和练基本功。三徒性急难忍,认为跟这个师父已经没有什么可学了,想辞师而去。师父说:“你们想走可以,须先去办一件事,到河边取回沙、石子、水各一满盆”。取回后,师父将一盆沙倒入石子盆中,沙不见了,又将水倒入石子盆中,水也不见了。师父问三徒:“满了吗?”三徒恍然大悟,非自学功夫已满,实是自心太满。三徒跪地拜师,继续求学。所以学功求道要有恒心,经得起磨性,勤奋求学,刻苦精进,持之以恒,方能得道。
尊师重道、持之以恒还体现在,当师父处于低谷、有病或遇师难、法难之时,能否与师同舟共济,心不退转,并经受长期的磨练和考验,才能跟定明师,随师成就。
师的第三层含义是:在学功求道中,到了高级层次,不是谁都可以学,也不是徒弟找师父,而是师父找徒弟。要想学高功夫,首先须具备“德、悟、慧、缘”四个条件。德是指道德品质要求极高,因为“德高才能功高”。二是要有极高的悟性,才能达到心领神会,领悟精髓。三是要有很好的慧根,否则教也难会。四是要与本师有缘,如无缘分,虽相遇而不识。如无缘则“踏破铁鞋无觅处”,如有缘“得来全不费功夫”。一般来说,与本师前世就有师徒之缘,今生上师可凭前世打入徒弟灵体的法印寻找本门之徒。因此,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师的第四层含义是,同修同道之间要虚心谦恭,相互学习。“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修行人应当明白,修行是在修正自己的不良习气,而不是在修正别人。而许多修行人都有专挑别人毛病的习气,这就颠倒了修行秩序,是专门在修别人,而不是在修正自己,这仍属于偏见和习气。因此,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要专挑毛病,反而自满,失去取长补短之机。即使是自己百分之九十九都强于别人,别人有百分之一优于你,也要虚心地向人学,学到这百分之一,自己才能达到圆满。如果只看到别人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缺点,则失去了那百分之一的所获。挑人之短于人于己都无利。学人之长,不仅利己,也可勉励他人扬长避短,提醒求学改过之心。此乃功德。因此,有智慧者不仅可以人为师,还能以万物为师,因为“道在万物中”。
nt-size��ތ�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