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长物志》第75天2022年7月21日
卷五《书画,宋绣、宋刻丝》
【题解】
北宋时,宋绣曾风靡全国,以针法细密、色彩秀丽见称,不同的图案有不同的针法。文震亨认为宋绣不仅做工精细,色彩精妙,更主要的是其栩栩如生,不管是山水、楼阁,还是人物、花鸟皆具备雅致而生动的情态。画家用笔和墨在纸上作画,刺绣则是用针和线在绸缎上作画,虽形式不同,却都创作出了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文震亨对宋绣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宋刻丝指宋代的缂丝,又称刻丝,是我国特有的丝织手工艺。织造时,以细蚕丝为经,先架好经线,按照底稿在上面描出图画或文字的轮廓,然后对照底稿的色彩,用小梭子引着各种颜色的纬线,在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线交织,故纬丝不贯穿全幅,而经丝则纵贯织品。织成后,当空照视,其花纹图案,有如刻镂而成。始于宋代,主要产地为苏州。
【原文】
宋绣,针线细密,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①,花鸟极绰约嚵唼之态②,不可不蓄一二幅,以备画中一种。
【注释】
①瞻眺:远望,观看。
②绰约:柔婉美好。嚵唼(chánshà):吃食物的声音。
【译文】
宋代的刺绣针线细密,颜色精美,光彩夺目,山水有远近分别之趣,楼阁有深邃悠远的体制,人物具备远眺的生动表情,花鸟有美丽而栩栩如生的神态,不能不收藏一两幅,作为绘画中的一种。
卷五《书画,装潢》
【题解】
本文讲的是装裱的工艺,不管做什么事,古人总要和四季联系起来,不仅因为温度、湿度等原因,也因为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念,遵循自然的规律,将日常生活融入自然万物及季节循环中。文震亨的鉴赏、收藏也是如此,根据季节来装潢书画。与文震亨同时的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已凉天气未寒时,是最善候也。未霉之先,候亦佳。冬燥而夏溽,秋胜春,春胜冬夏。夏防霉,冬防冻。”与文震亨所谓的“秋为上时”相一致。
书画本身固然重要,但装潢也一样重要。文震亨讲了诸多的装裱细节。装裱古旧字画,需经过冲洗去污、揭旧补缀、修磨残口、矾挣全色、刺制裱绫、镶嵌绫绢、转边扶背、砑光上杆等多道工序。但装裱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破坏的因素,遇上不适宜的天气和季节的变化及室内的温湿度光线、有害气体、灰尘、害虫、霉菌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古书画装裱的质量。文震亨对纸质、所用力度、色彩、修补等都做了精心叙述,还讲了装潢中的注意事项和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显然很有实践经验。装潢也是古代读书人经常做的事情吧?
【原文】
装潢书画①,秋为上时,春为中时,夏为下时,暑湿及冱寒俱不可装裱②。勿以熟纸③,背必皱起。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纸,纸缝先避人面及接处,若缝缝相接,则卷舒缓急有损,必令参差其缝,则气力均平,太硬则强急,太薄则失力。绢素彩色重者,不可捣理④。古画有积年尘埃,用皂荚清水数宿,托于太平案扦去⑤,画复鲜明,色亦不落。补缀之法,以油纸衬之,直其边际,密其隟缝⑥,正其经纬,就其形制拾其遗脱,厚薄均调,润洁平稳。又,凡书画法帖,不脱落不宜数装背,一装背,则一损精神。古纸厚者,必不可揭薄。
【注释】
①装潢:装裱书画。
②冱(hù)寒:闭寒。谓不得见太阳,极为寒冷。
③熟纸:唐宋人用纸有生熟之分,上胶丸及涂蜡者为熟纸,不上胶丸不涂蜡者为生纸。
④捣理:装裱的一道工艺,书画裱糊后,用大而平的鹅卵石摩擦裱褙,使其熨帖平整。
⑤太平案:裱画的桌子。扦(qiān)去:挑去,剔去。
⑥隟(xì)缝:缝隙。
【译文】
装裱书画,秋季最佳,春季次之,夏季更次,闷热潮湿和寒冷干燥的时节都不能装裱。不能用熟纸装裱,背部必定会起皱。应该用光滑细薄的大幅生纸,衬纸的接缝要避开人物面部和画纸的接头,如果衬纸与画面的接缝重叠在一起,那么在打开合上时用力会有缓急,容易破损,要让接缝参差错开,翻看时才用力平均,衬纸太硬则会用力过猛,太薄则粘贴不实。色彩浓重的绢素,不能捣理。古画积有多年尘埃,用皂荚水洗涤后用清水浸泡几天,然后放在裱画桌上剔除污垢,画就恢复鲜亮明丽的原貌,色彩也不脱落。修补破损的办法是,把油纸衬放在下面,修齐边口,使缝隙严密,端正经纬,根据原来的形状规格,填补缺损内容,调整厚薄,使其光洁平整。另外,没有脱落的书画法帖,不要多次重新装裱,装裱一次,就损害一次它的神韵。原来厚的纸张,不能揭开使它变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