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3

作者: 星空之下的皇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6-03 17:58 被阅读0次

为什么失败的人大多越来越失败?

原创: 星空之下的皇者 星空皇朝 今天

这是我开通微信公众号以来的第十五篇。

现实生活中以及影视剧里面,都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人做某件事失败后,如果连接好几件事情都失败,就会出现一个恶性循环,他/她在做别的事情都会失败,甚至会蔓延到其以前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也出现失败,而且越演越烈,最终整个人生都失败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或者说这里面起到影响作用的因素到底有什么?对此我通过学习和思考,找到了我个人认为相关性极高的一个因素,予以分享。

在讲述我的答案之前,需要先进行一个引导式的铺垫,主要有如下三个实验故事:

我想大家以前都看过或者大致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假定一只青蛙的跳跃高度可以超过30cm,如果将两只跳跃高度基本一致的青蛙,一只自然饲养,另外一只在其高度在20cm处增加一个隔板,一段时间之后,去除隔板,自然饲养的青蛙仍然可以越过30cm的高度,而另外一只则只能跳十几cm。

印度有个职业叫做训象人,顾名思义用来训练大象的,他们一般都是在小象阶段给其套上一个绳索,绳索选择张力刚好超过小象最大力量的少许,这样每次小象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挣脱也无法完全挣断绳索,恢复自由。如此经过一段时间,只要是套上该绳索,哪怕小象长大成为大象也不会去挣脱。

第三个是塞里格曼做过的一个实验,选用24只肩高体重都相近的狗,分成3组,每组8只,一组作为“可逃脱组”、一组为“不可逃脱组”、最后一组为“无束缚控制组”。其中前两组的每一只狗都认为带上电击头套,区别在于“可逃脱组”的头套设计为两边均有鞍垫只要狗移动头部挤压鞍垫即可关闭电击,而“不可逃脱”组的电击无法被狗停止,“无束缚”组则不带头套。进行90秒64次电击测试后,将所有狗的头套取下,将三组狗分别放置在梭箱里面(箱子一边装灯,中间有隔板但并未完全封闭,当灯熄灭该侧底部会有电击,隔板另一侧则没有),进行测试,每次测试时间60秒,测试10次。结果“可避免”组和“无束缚”组平均逃脱时间为20~30s,而“不可逃脱”组则为50~60S,而且完全不能逃脱的比例,“不可逃脱”组占有80%以上,而“可逃脱”和“无束缚”组占10%以下。

从上面三个故事之中不难看出,青蛙、大象和狗之所以出现后来的情况,是因为他们努力尝试多次仍然遭受失败而造成的。塞里格曼将这种情况定义为“习得性无助”,即“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或她)将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得太过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能够控制的情况。”也就是说这时候,那个人基本废了,无论是他擅长还是不擅长的事情,他都会失败。这也就是我所找寻到的答案——“习得性无助”!其成效的机理是通过一些不可控的事件让人将该事件的失败归结于自身永久性、普遍性和内在性的因素。知道这些之后,避免“习得性无助”,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1、改变解释风格,将永久性、普遍性和内在性的解释改变为暂时性、特殊性和外部因素的风格,比如高三理科学生数学成绩排名怎么也提不上去,此时就可以这样解释:你只是最近一段时间如此;你的数学成绩不好是因为理科数学难度高,转到文科就好了;现在面临高考,大家都努力了,而且老师上课也越讲越快等等。

2、教育母亲和老师正确地批评孩子。如:现在都乐意生二胎,大的姐姐在捉弄小的弟弟,这时错误的批评是“XXX,妳又在捉弄妳弟弟了,妳怎么总是这样,妳不是个好姐姐,总是对弟弟不友好!”,这样不仅没有起到作用,甚至还会让女儿产生她就是个“坏姐姐”的意念。而正确的批评应该是这样的“XXX,妳不准再捉弄妳弟弟了,妳是个好姐姐,要对弟弟友好,可是今天妳表现得不太好,妳要向弟弟道歉!”

3、母亲自身要保持足够的乐观。

4、当孩子面临负性事件时,要及时疏导,同时让其尝试一些快速成功的感觉。

如此以来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习得性无助”的影响,甚至转“习得性无助”为“习得性乐观”。

注:微信公众号“星空皇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6-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aj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