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社会”,罢人的社会阶层基本统纳为:“三教九流”。“三教”大抵指的即是:儒释道,而“九流”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以及“下九流”了……我们看电视剧,电影里面反应“旧社会”的时候经常会有人说:“下九流,如何,如何……”,以及“下九流如何……”等等了。电影《霸王别姬》里面“小豆子”的母亲(蒋雯丽饰)将之送往戏班儿学艺时,戏班儿的老板便有这样的对话,说:“都是下九流,谁瞧不起谁呀?”(意思大致,或与原作台词,略有出入)这就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己之“身份,阶层”还是有着明确的定义,和定位的;说的好听点儿,叫做“有自知之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亦也说明“封建专制”下“旧社会”人对于己之个性的束缚,以及捆绑了。上,中,下;“下的”不如“中的”,“上的”……“中”的不如“上的”,却又好似“强于下的”了……真不知道这都是谁“发明”的,但是这样的好处即是会让某些人感觉到很舒服,很舒坦,以及很利于改善,改变,以及管理了……等等,等等。就好比一个人从心里就觉得己是所谓的“下九流”……那么他自然会在各个方面都或浅,或深,深深浅浅,以及潜移默化的“遵循”着所谓“上九流”的指引,和“教导”;从而不敢越雷池半步……等等,等等了。恐惧,巨大的恐惧……不是人民恐惧,而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对于人民的恐惧了,“上”得管着“下”,而“下”得听着“上”……即便“上”可能即是一个“草包”和“傻瓜”……但那(阶级印象)依然对于社会稳定,与和谐起到了不可磨灭,且功高至伟之作用和欺骗了。人们一旦觉得“阶级”(所谓)是“对的”,那么便会陷入“对照”,和“自我对照”(或“比较”)的“恶性循环”当中,且真正的自由则往往与之背道而驰,和离心向背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没有这种东西(既所谓“真正的自由”),这个世界上谁不是自由的,而谁又是“被捆绑”着的呢?
1.
没有这样的人。“旧社会”被代替,并不是因为他(所谓“旧社会”)“不好”(所谓),并不是的,你得感冒了,你会觉得“不好”,而(假使)一个人活到一百五十岁,然后无疾而终,寿终正寝……你还会觉得“不好”吗?你会觉得“好”吗,还是说你觉得那是自然,和以及正常的(情况)呢?大抵是正常的罢,大抵是自然的伐,那你为什么会觉得“旧社会”被替代,和“推翻”是因其(所谓的“旧社会”)不好而导致的呢,为什么会这么想,和考虑呢,难道“旧社会”被“代替”这不是正因为一切都是正常的吗,而所谓“正常”,既要连‘正常’(所谓)的概念,亦也没有,不要有,看一切都是“正常”(所谓“正常”)的,看一切都是“自在”的(所谓“自在”),以及看一切都是简单,明了,以及快乐,从心的……这才是真正的正常,而所谓“真正的正常”,亦要连所谓“真正”的概念亦也不要有,没有,这才是真正的,真正的‘正常’了。然而世界上亦也没有这种东西(既所谓真正,真正的‘正常’)即是了。一切都正常,即是“无常”,‘无常’即是连“常”(所谓)的概念,亦也不要有,无有,这既是‘人生无常’的真实含义,及定义,定位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家”(所谓)其实是给人民“坑了”,而谁说(人民)“被坑”就不是正常的呢?“被坑”,是‘正常’的了。
所以,“儒家”的人一直都很“奇怪”,譬如孟子,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取自《孟子·尽心上》第十一章)这话说的,多有意思?大致的意思(孟子)即是说:“若果罢韩,魏两家的财富增加给他,他还觉得没有什么,那他就远远超过一般人了”。(吾拙译)这个“韩魏之家”,大抵指的即是“春秋”末年晋国的韩,魏两家,后来两家连同“赵家”将旧晋国“瓜分”了一通,史称:“三家分晋”,其(即“三家分晋”)在某种意义上也被认为,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线”,与“分水岭”……当然,那即是外话了。我想说的是,孟子“自认为”的所谓“过人远矣”看似好像是一种现代人都希望,和奢求的“好心态”之代表,和“标杆”,“锦旗”,以及“标兵”……等等,等等了,然而实际上这不即是一种“阶级的仇富心理”吗?我们学,喜欢,以及热爱传统(中国)文化的人,不要这样的。既,我们不要因为是为的“避世”,和些许的,或轻或重,或多或少的“仇富”心理而选择去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用其中(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以及揣度我们周边的人,以谋求和希冀一种所谓的“舒适”,与“优越感”,我们不要这样的,“传统文化”虽然小众,但他(即“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你避世,以及留恋,渴求的“道德”,及“优越”之温床,不是的,“有钱人”(所谓而言,相对来说)“霸道”的,“不讲理”的,“蛮横”的,“跋扈”的……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之人)跟他“不一样”,是躲他的人(人品,跋扈的为人处世),还是躲他的钱;亦或者是说:嫉恶他的人品,还是“嫉恶”自己没他有钱呢?
2.
传统文化,不是你优越的“壁垒”,与逃避,脱离现实的“温床”……无论你的初衷(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是什么,那都不是的,传统文化是为的让我们‘放弃分别’,看一切(“有钱”,“没钱”,“圣”,“俗”,“贵”,“贱”……此举例皆为“所谓”)都视为:正常,而不要像孟子一样“酸溜”,和“仇富”;当然,孟子亦也是‘正常’的,只是我不推荐罢了。这(既‘一切正常’)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最“终极”之目标和最“理想”之达到啊。----文 李宗奇 戊戌年八月初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