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家里有人身体不舒服,需要服几个疗程的中药进行调理,只是中药虽然治本,却见效极慢,所以必然还有一段难熬的时日。
一时间,各路亲戚开始出谋划策,纷纷献出民间土方。
有人说要煮红枣艾草叶,有人说要吃田七猪骨,有人说要喝鸽子汤,也有人说要日饮药酒……
听起来都有理,却因为众口不一,让人对药效无从查证。
后来跟熟识的医生提起,他只说,民间土方多数源于几代人生活的经验,虽然土方的道理都是有迹可循,用药的道理却都要因人而异。
后来想想也是言之有理,正如我们平时喝过的各种鸡汤,有些出自“吃盐多过我们吃饭”的长者,有些出自苦心孤诣的学者作家。
社会是大众文化聚集地,倡导言论自由,包容不同的视觉角度,是求同存异的,单单一件事情,就有可能引发千万种思考,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作为文化受众者的你,并不是遵照所有的道理和规则,才能活得好。也不要因为谁的话逻辑强、逼格高、有道理,就只顾盲目认同或者奉行,却不管它是否适合在你的世界生长。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后会无期》里的这么一句话,至今还在大众中流传转发,我们心底里当然深有触动,可实际上的思考和感悟却少之又少。
因为我们听过的道理,好像都很有道理,可是有很多道理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
很多时候我们听别人的话,看别人的文章,是浅尝辄止的浅读,是浮于表层的慨叹,并没有真正引发自己的钻研和深思。在社会文化泥沙俱下的时代,对你而言有益无益的道理,都如风过耳旁顿无痕迹,不过是粗略地浏览过、转发过,在你的世界里轻轻掠过,就像食物被你囫囵吞枣一般地咽进喉咙,滚入肚子,更像是充饥,而不是品味,好不好吃你其实根本不知道。
所以,我更建议你在一番看似“很有道理”的言论面前,学会思索,抽丝剥茧,剖析,过滤,再全数吸收。
对我而言,道理是口香糖,要细细嚼过才知道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味道。
如果你经常混迹简书,就会发现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见解,落笔之时也会有不同的着力点,就像近期最热的霍心大婚,有人主张爱情需要等待,有人主张爱情需要主动寻找,有人觉得你不仅要等,还要找。
再看动物园老虎伤人一事,许多文章一出来就已经自行定论,有些将责任归咎于伤者,有些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伤者丈夫,我们一同大肆起哄或讨伐之后,在新闻的澄清报道面前“啪啪啪”地被打脸。作为读者,你是否也曾经觉得这些定论很有道理?甚至没有思考过,这一切都只是过多渲染的表象,事实甚至还未经查证。
还记得《欢乐颂》的邱莹莹第一次失业之后,在父亲的鼓励下买了一堆成功学的书,天天激情盎然,高喊成功口号,于是遭到安迪的当头棒喝。
评论区里好多人都说,邱莹莹和他父亲确实是傻,以为看几遍这种逻辑不通的书就能成功吗?安迪说的才有道理。紧接着,越来越多人开始随之起舞,齐齐拥护这种观点的同时赞扬安迪的聪慧也吐槽邱家父女的无知。
他们觉得这才是道理,可我敢说,很多年轻人初涉社会,书架上都可能会有成功学的书,特别是马云的、乔布斯的……
与其说那是工具书,倒不如说是精神食粮。
为什么?因为他们通常还不具备最实在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首先需要精神上的鼓舞,就像邱父的初衷一样,要一无所长还面临失业窘境的邱莹莹发奋图强,第一件事就是重拾信心,然后才开始自我提升的种种行动。所以,我不觉得邱家父女的想法,如观众说的那么毫无道理。
而换句话说,我们平时熬的鸡汤,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版本的成功学呢?
你之所以觉得谁的话都很有道理,不过是因为你不够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优劣所在,所以才如此左右摇摆。
前段时间掀起一阵颇为怪异的辞职风,因此也有不少关于该不该辞职的道理横空出世。我一个朋友在微信里缠着我给她出主意,“有人说如果觉得工作没有前景就应该辞职。”
“那就辞。”我回道。
然后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没完没了的循环模式就这么开启了。
“可有人说自由职业更苦啊。”
“那就不辞。”
“但不辞职的话又觉得很苦逼。”
“那就辞。”
“但有人说没有一份工作是不苦逼的。”
“那就不辞。”
“可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啊,年轻就应该勇于改变,所以你说我到底该不该辞职。”
“随便吧爱辞不辞我真的不在乎。”
这,就是典型的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的例子,其实对我这位朋友而言,首要考虑的不是该不该辞职,而是适不适合辞职。并不是所有道理放在你的身上都会闪出光来,至少也会有概率性。
当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成功学”适合现阶段的自己时,盲目相信别人口中的道理,会让你陷入思维的死循环。
高考刚结束的那段日子,微博里不少人开腔,“孩子们,别以为就此解脱了,成功与否和读书无关。”
然后,楼下便开始刷屏式回复:
“就是啊我高中都没毕业,现在还不是一样开宝马。”
“我同学还在搬砖,大学都没读的我已经回家盖楼了。”
“……”
然后,我大姨的儿子也是这么被洗脑的,高考成绩出来发现上不了本科,索性一撒手就说不读了,一身傲气地冲我大姨嚷道,“你看XXX,小学毕业就出来做生意了,现在都已经开了好几家连锁,能不能成功跟读书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大姨直截了当地反问道,“人家家里有资金支持,你有吗?人家不读书但是天天往工厂里跑,你能吗?人家有了不得的口才,你有吗?如果你觉得自己行,那就别读了。但是你要知道,不是所有人不读书都能靠自己干事业,有的人就适合好好读书学技术!”
被我大姨一问,他倒是立马认怂了。
那时候我就觉得,我大姨真的更了解他儿子是哪块料,读书致胜或许才是最适合他的道理。
很多人的问题是见一个爱一个,而你的问题却在于见一个信一个,很多人的道理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可并不是条条道理都能让你通往成功,选择适合自己的道理,就跟选择适合自己走的路一样,是决定着你的最终归宿的。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抄袭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