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不合理?

作者: 汉说信数 | 来源:发表于2020-09-12 18:03 被阅读0次

    中山小学  林汉铭

          在《亿以内大数的认识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练习。

    数感

        从本题的目标上看,是对学生数感、推理和说理能力的一种训练。在教学中,我用选择的方式进行两种不同形式的尝试。

    形式一:

    模糊边界

        在五班,当学生出现迷惑的情况下,我临时设置了四个选项:A.全对  B.错1  C.错2  D.错3 。通过第一轮选择中,学生呈现出来的正确率只有40%。在第一轮按类抽人回答中,大家的疑惑很快就集中到在“珠穆拉玛高度8848米”和“学校有500人”这两句话上。这个部分大致花了5-6分钟。在小组对话过后,进入二次选择,抽取改变答案的学生进行说理。在第二轮说理中,孩子们围绕“学校有500人”进行了正面交锋,最后通过推理,如果一个班级50人,500人差不多只有10个班,相当于一个年级1-2个班,有时有,但不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虽然没有很快的得到结果,但是在说理过程中,体会到推理验证的方法。看起来,这个环节还算完整,但由于用时过长,后面2题练习没完成。就在课间,我想起了陈蕾老师在地摊经济中的一种做法,于是我对这个问题的选项的表现形式做了一次修改。

    形式二:

    浓缩范围

          从外形上看,两种形式最大的差别就是选项的指向范围。第一种选择范围较为模糊,第二种选择范围更加浓缩。第二次选择的选项就是来自学生的答案。从学生的答案中,我们可以发现2、3两句话学生都认可是错的,核心还是围绕着“珠穆拉玛高度8848米”和“学校有500人”这两句话上,看来确实是易错点。但就这一点的改变却节约了很多时间,而且在对学生判断我也觉得很明朗,对于后面的组织教学更加顺畅。学生的关注点也变得很集中,目标很明确就是1、4两句是对是错。整个大环节结束,时间压缩了一部分,在不影响效果的情况下,为后续练习节约了一些时间。

          实践发现,设置问题,针对性和指向性最好落实到点,从学生中去设置选项,更具有针对性,对于教师接下来的判断也很有帮助。

          线上交流反思区:

          王博士和陈蕾老师看完文章之后,提出了疑问:1.在教师没有设置e选项,学生却出现二次挑选e选项攀升情况是什么原因?我一开始没有理解博士疑问的本意,忙于去解读数据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意识到,我们需要规范规则和完善选项,选项中没有出现四错的情况,需要对这部分选e的学生进行了解,是目的性的选e,还是其他原因(包括按错,不懂怎么操作,还是有意为之.....)要做到想好再按,这就属于常规训练。2.在形式一中,数据的结果多为教师的主观猜测,可以将选项设置交给学生。这点我也发现非常正确,所以在形式二中,我就马上采用这种方式,但第一下没有这样的意识也是惭愧。这么一比,确实形式一的前面处理是有问题的,以后要回避。3.课后的习题是不是都能放在课中来练习?就像博士提到黄爱华老师说如果不做整合的情况下的数学学习,更多地是知识点碎片,学习起来很零散。所以对于课中问题的放置,整合性的问题才是最佳。这点也是常态化课程中必须要注意的。接下去,日常设计时,还是要想怎么将本节课最大的问题提炼出来,本课中最需要做什么?有什么核心思想方法?还有什么能力可以提升?再来做整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合理?不合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gw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