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144063/31ef966f771528bb.jpg)
在开始进入正题之前,我想进行一个随机采访,各位宝妈、宝爸或者老师可以进行一个回答:
您的孩子(学生)是否有尿床、尿裤子的行为?
您的孩子(学生)是否有便秘的痛苦?
您的孩子(学生)是否有头痛、肚子痛、不想上学的举措?
您的孩子(学生)是否有梦游、颤抖、很难独自过夜的煎熬?
您的孩子(学生)是否有焦虑、害羞、敏感、胆怯的情绪?
如果上述有1、2条您的孩子(学生)具备,甚至3、4条您的孩子(学生)具备,那这本书对您来说简直是太及时了!
在揭晓谜底之前,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思考一下背后的含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5144063/70110e78c3813602.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144063/03610368583e6d36.png)
这些好无厘头的画都出自符合上述1-2条,甚至3-4条孩子的笔下,您能看出这些画背后的含义吗?这些画包含了孩子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看似杂乱无序的谜图却被A.H.布拉夫曼成功破解。
认识作者
A.H.布拉夫曼,医学博士,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50年来,一直致力于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出版了多本关于儿童和父母的著作,比如《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图画的语言:心理咨询新发现》、《打开心结:如何与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
认识神秘而强大的这本书
以上的问题与图片都出自《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在这本书中,A.H.布拉夫曼博士列举了来自24个不同家庭的例子,孩子的年龄从十三个月跨越十几岁,本书的最大特点是A.H.布拉夫曼在分析问题时不局限于孩子本身,还会问及父母甚至父亲、母亲两边的家族情况,这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启迪:脱离问题本身,往后退,整体观看全局来更好地找到问题的源头。
![](https://img.haomeiwen.com/i5144063/7218f1d7d6b8ba08.png)
家长容易陷入的误区
俗话说“一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在当今社会,当开始孕育了一个小生命时,父母就已经开始了各种学习,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了解如何培养婴儿而习惯、学习开发哪些方面的潜力,然而在父母踌躇满志向前走的时候,一些无法攻克的问题,将年轻的父母困扰到焦头烂额,这本书——《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恰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一开始就说明了,为什么父母对着书去解决问题,还是会没有改善,这是因为父母陷入了一个他们认为正确然而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情况的误区。
A.H.布拉夫曼博士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一书中写明,父母会遇到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了他们自身因素的限制,因此他们没能理解孩子真正的焦虑,后果就是父母和孩子进入了拉锯战的模式,父母试图帮孩子解决这种困惑,孩子却觉得父母不够理解他。
还有一种父母担心会陷入上述的误区,于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把注意力时刻放在孩子的身上,就像初进贾府的“林妹妹”一样,唯恐说错话,唯恐孩子的天性不被激发,所以总是和孩子很亲密,然而却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这种情况愈发恶劣的发展就是孩子越发迷茫,和孩子最亲密的人反而最不了解孩子的内心。
问题的呈现形式
在本书中,作者罗列了很多种情况,我将它进行了分类,一类是表现生理上的,比如说便秘、失禁、尿床、尿裤子、将大便拉到裤子里,一类是表现在行为上的,比如说自慰、梦游、颤抖,还有一类是表现在情绪上的,比如说恐惧、焦虑、害羞、敏感。
在面临上述问题是,大多数家长和老师的第一感觉都是:这孩子生病了吗?是不哪些器官没有发育好呢?
在A.H.布拉夫曼博士接触的这些孩子,大都是经过体检的,证明没有生理上的问题,而是他们的认知出现了困扰,根据A.H.布拉夫曼博士的每一个案例,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种,表现生理上的,比如说便秘、失禁、尿床、尿裤子、将大便拉到裤子里,观察中会发现这个孩子不是白天晚上都出现这些问题,而是阶段性的,从《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一书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原因:不了解泌尿系统;孩子很在意的事情,家长认为孩子没必要去做,孩子不一定理解;父母过度倡导自由,没有培养孩子的习惯;不了解身体里排泄出来的是什么,不清楚和生孩子的区别。
第二种,表现在行为上的,比如说自慰、梦游、颤抖,观察中发现其实孩子并不是如同我们大人认为的那样,从《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一书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原因:女孩自慰,拉自己的阴蒂,是因为家里出现了小弟弟后,她发现自己的生殖器官和弟弟或者别的小男孩不一样,再加上弟弟年龄小能得到更多的关爱,所以她也想有自己的“小鸡鸡”,期望父母能多关注她;梦游和颤抖其实反映出的是孩子本身存在的焦虑或者是孩子觉得这一行为能引起父母的注意,甚至孩子有的时候会根据父母的语言做出相应的行为。
第三种是表现在情绪上的,比如说恐惧、焦虑、害羞、敏感,观察中发现其实孩子并不是从小就拥有这种情绪,从《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一书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原因:父母伶牙俐齿,孩子对父母有一种上下级的压迫感,不能自主表达“不,我不能”这类具有拒绝性的语言;家庭矛盾冲突给孩子带来了很多焦虑不安;家长具有的信念藏在心里,但其实孩子都能感知到,并且会积极回应;父母的情绪发泄;担心失去亲人,害怕被“抛弃”。
![](https://img.haomeiwen.com/i5144063/5a8d052e1ea95e5c.png)
写给父母的十条建议
抚养和教育孩子本就是一道复杂的方程题,当父母、为人师也是我们生命长河中的第一次,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修炼的过程,所以在这里,我总结了A.H.布拉夫曼博士的《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书中所有的案例,写下以下10条建议,希望能对困惑中的您有所帮助:
1.增加孩子对人体的认知,可以通过绘本来学习,并且对男孩和女孩也要有所区别。
2.培养孩子的习惯性和原则性,不允许做的事情就要有明确的要求,并且解释为什么不能做的原因,切勿过度倡导自由。
3.生活中的一些场合不可以回避,现在在父母的保护下可以回避,然而脱离父母的保护伞,又如何独自面对?不如跟从生活让他学习人生这门课程。
4.准备生育2个宝宝的家庭,不要刻意回避二宝的问题,也不过分强调,带着他去有二宝的朋友家做客,最主要梳理的是他对于两个人闹矛盾的看法,在孕早期就引导大宝参与到迎接二宝的准备中,言语中突出对大宝的重视。
5.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不要孩子一求助,家长立马帮助。
6.相信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耐挫力。
7.警惕孩子的过度顺从,孩子对家长太忠诚会丧失自我判断力。
8.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残疾的人,让孩子区分自己和他的不同,并且引导孩子如何去帮助身体不健全的人。
9.不要可以逃避家庭存在的矛盾,无论父母在孩子面前怎么掩饰,孩子依然会觉得家里的冷冰冰以及不和谐。
写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10.不要因为读了心理学的书,在面对孩子的困惑时,就下定义,可以带着心里的猜想观察孩子,如果孩子的发展和预期不一样,要求助专业人员。
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每个阶段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在未来成功一些,然而在成长发育阶段,更重要的还是孩子的身心发展,如果身体健康,心理积极,相信学习自然而然也能上去。
所有的教育本质,归根结底,一定是要明白培养一个什么的样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5144063/aaac36df2ef5be21.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