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于自己的人格是有感情的。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过,“一个有趣的悖论是,当我能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
追求美好是人的本能,那么作为追求美好的自己又怎么可能允许他人的否定?如果一个人不受任何框架限制,那么他的任何行为都不受验证,也不会有对错之分,没有参照,即没有镜子,又何谈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呢?但对于发展至今的人类社会框架,生存于其中的人必然会受到社会属性的约束,只要是处在一个框架中,任何不加验证的行为都可能是恶的,但在未经验证前,我们总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这就是自己认为的“正确”样子。“不知者无罪”这句话的根源就在这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社会正是这样发展过来的,科技文明也是这样的进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所有一切的发展都有其基础,所以人类才能够在社会框架下有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又在相应的科学框架中知晓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基于什么而产生的;当一个人想要正确探讨一个基于基础而产生的知识时,那必然需要学习其基础,但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着这种认识,因此才会出现不依据相应的知识体系却会妄加评论相关知识内容的人。
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一种“1+1=2”的简单逻辑,但仍然会存在“不知为知”的人,即使成功让对方“知其不知”,有的人也仅限于明白了一个“不知”的事实,因为这个事实无法进一步改变对方缺乏逻辑能力的本质,像是无法利用这个逻辑对自己进行“举一反三”,只会停留在“一”上,思想里充斥着的不是进步的反思,而是对“否定”的无法容忍,觉得自己不是这样的。这就表现出了一种交流现象,语言不通。
对于两个矛盾的逻辑体系,我所说的话,总会在他的认知系统中得到错误的结果,就像是两台计算机各自使用不同的编译程序一样。使用着非通用版本的编译器,就注定其理解能力的局限(局限于其生活的框架)。
我觉得我有必要说一下“框架”这个词,我喜欢用这个词是因为我惯于使用辩证法进行思考,“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因此任何概念都有相对的参考系,而“框架”一词用来形容这个概念正合适,这个世界的形态就是各种框架堆叠出来的涌现结果。
现代社会的人类差异是必然且合理的,每个人都有其生活的框架,自然也有相应框架下发展出来的文化逻辑和意识形态,特别是语言在各个框架中衍生出来的不同含义,甚至是对语言概念创造了不同的抽象逻辑,都会造成不同框架间大大小小的认知矛盾。
不过,凡是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不然,这个社会就不会存在阶层了。顺便带出我主张的“彻底交流可以消除阶层”的概念。
人生就像游戏一样,但游戏的规则从哪里来,目标又从哪里来?不知道规则,不知道游戏的目标,又怎么通关游戏呢?
人一出生就会掉进一个井里,有的井大,会套着许多井,有的井小,会被很多井套住,当这些井中的新生儿开始了解周围环境的那一刻开始,井就渐渐成为了他们的世界。
世界观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局限于井中,那么为了追求这一价值,他们会使用井中的规则达成井中的追求(这也是内卷的基础)。但既然有井口,那自然就会有抬头看天的人,这种世界观会促使这些人产生追求天空的欲望,但如果只使用呆在井中的规则去追求天空的目标,那么注定永远无法实现,所以需要认真观察井口和井的关系,了解攀爬的规则,才能够有机会爬出井口。
但这个世界显然不会像现实中的物理学爬井那般简单,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你还需要观察哪些人是落井下石的,哪些人是可以拉你一把的,又有哪些人是想要拖你下去让你永远呆在井底的,又有哪些人是想要推你上去的。根据不同的环境关系,有的人爬井容易,有的人爬井困难,有的人根本就不需要爬,呆在井里就很滋润。对于爬井的人来说,还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井内的语言和井外的语言是不通的,那就需要学习相应的语言,学习外语的同时,你还要警惕井内的人对外语的排斥。
我很理解爬井的人不喜欢被否定,但是学会否定自己,也是进步的前提,当你对照相应的现实框架发现自己的思想认知无可辩驳的时候,那你就能够向前迈出一步了。在这个框架中没有人能够反驳你的错误,除非你想要涉足另一个框架。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一个合适的比喻。
常能看见这么一种人,“欸,我跳出来了,我又跳回去了,你打我啊”,他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口若悬河,当别人反驳他的时候,又跳回自己的圈内,朝圈外喊着“你们那个圈子都是些狗屁,我这边才是硬道理”,当我们转过身不去理他时,他就马上又跳出来整一些迷惑行为,然后想要纠正他的行为时又跳了回去,同时还喊着“你有本事过来打我啊,我这边有‘真理’的砖头”,一个人呆在自己的圈子里做自己圈子内的事情,我是不会批判对方的,但是当对方在另一个框架里试图用自己框架内的概念进行歪曲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你说我要不要过去打他呢?有时候,不打一顿(抽象意义上),确实无法解决问题,也无法解决我对这种人的困惑。困惑解决的最大好处就是,我以后不需要再去追究这个问题了。结果我发现,哦,原来你根本没有跳出来过啊,不好意思打了你一顿。
这段时间使我明白,人对自己的人格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是必要的独立,哪怕别人否定你,你也会想办法去承认自己,因为你最了解你自己,最能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种感受的真实,是人体传达给你的自然反馈,喜乐就是正确的,怒哀就是错误的。但是,这个“你”却忽略了你并不了解“这个世界”,也不了解你踏足了什么地方,这里的喜怒哀乐与你的世界是不同的,未知会诱发人本能去寻找立足点,试图寻求与未知的平衡,因为你无法站在虚空上,正是这个无法站在虚空上的道理,让你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是正确的,因为这脱离你的实际,你不可能一跃就站在井上。这也是我前段时间明白的道理,这个道理任何人都不会例外。
言语道断,有时候直接的交谈越多,误解只会越来越深罢了,这就是非通用编译器的缺陷,也可以归咎于时代的局限。
在人类社会的框架间通常不会产生除了利益关系以外的交集,意识形态的碰撞往往会简单归结为一句“人与人的差异”而不了了之,除非是产生了利益矛盾,才会将意识形态的矛盾暴露出来。换了平常,谁会去深究一个人的逻辑问题和认知水平呢,都是相互客套的“Im fine,thank you”罢了。但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为各个框架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平台,所有人都会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思想的碰撞,这同样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也是我了解世间百态的一个途径,也为各种人提供了看井口的机会,长期的交流与碰撞也会促使先进思想的产生。就比如以上的经验,让我获益匪浅。
我常会说,任何人都是无知的,任何人都是主观的,就像这篇文章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缺乏相应概念与逻辑思考的人肯定不易理解,但让我重新写一遍肯定又会焕然一新,更上一层,更加通俗易懂一些。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其局限,就像我从不会否定一个人生活中的人格,但不否定其人格的合理性,不意味着不否定其在某一框架中错误的认知,但这种否定又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理解,因而产生不同的矛盾,这种矛盾造就了一个梯子,想爬的就爬,不想爬的就当看个景,我都无所谓,毕竟我也只是为了进来看一眼才造了这个梯子而已。
如果气不顺,理不畅,那就去学习吧。又或者,继续仰脖子看井口。
此前我也思考过,我这种刺激是否正确,是否合乎道德,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但我接着意识到,这就是现实啊,什么都不做,又何谈进步呢。
本质上,人就是为自己而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