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在中小学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学校经常安排老师额外加课,对教学内容反复的辅导,倾尽所有来教授知识,学生不断提问,老师耐心解答。这是标准的“授业和解惑”。
上了大学、读了硕士、进入博士,换了三所不同的国内大学,都是学习计算机专业,风格却都是停留在自我钻研为主,同学互助为辅,最后才是老师的教学。您说一门专业课程的具体技术问题,大学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来作答呢,难道不是靠自学能力才能解决吗。国内大学似乎强调了“悟性”。然而在ANU这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因为我是一名交流的博士生,所以在ANU给我派了专门的科研导师。导师如何“导”其实是一门学问,ANU要求每个老师致力于前沿科学的研究之外,还要致力于教学法的研究。于是在ANU诞生了自己的“传道、授业和解惑"教学法:
1、”导师的VIP服务“。“额的神啊”,这四个字足以形容我的惊讶。当我第一次听到外导跟我说,“每周1次会,每次1小时到1个半小时,我们一对一的讨论”。这让我不能相信,难道不是家教吗,不会额外付钱吧!后来我知道这是多虑了,因为ANU规定导师必须专门拿出时间与自己的研究生一对一的辅导,达到解惑的目的,从而弥补课堂上授业的不足。于是,导师就不得不真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在每一个研究生身上,非常辛苦。
2、”拆分式的导学“。导师把一个项目给你了,这么大而复杂的问题怎么做?自己提方案还是导师说思路,其实都不现实。所以常有同学抱怨:我要知道怎么做,还要导师干嘛。可导师把思路说了,你还研究什么呢。ANU的导师用了另一种方法来“导”学生和“导”问题。一个很大而复杂的问题,导师也不说思路,只是介绍完项目背景后,针对这个项目提出了无数的子问题,细化到每周需要做完哪些子问题,针对这些子问题要实现哪些计算机程序。当你把所有的子问题都做完,计算机程序都实现了以后,忽然发现,它们整合起来,不就是项目的详细解决方案嘛。于是你对这整套的方法论烂熟于心,程序实现的细节竟然也了如指掌,这才真是走心的做项目。
3、”细节、细节还是细节“。海尔张瑞敏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感觉洋人理解的也很深。ANU的导师简直强调细节到疯狂。因为每周有固定的时间一对一辅导,加上细化出的子问题,所以辅导会是这么开的:导师拿出小本本,一条条核对任务问题,然后看你的程序代码,几乎一行行看,中间还要穿插提问。接着就是批判你的代码哪里逻辑有问题,哪里没考虑周全,开发工具的使用和选择也一定要统一为他认为最好的一种。“白猫黑猫做出来就是好猫”的理论在这里完全行不通,因为导师要了解你做的所有细节。代码要上传和共享。只能说洋人很较真吧。
4、“我也不会,可以现在一起来研究“。既然咱在ANU享受VIP服务,就不能错过问导师问题。有些真的是自己也搞不定,和同学讨论也没结果的问题,就只好厚着脸皮问导师了。外导看到我的问题后,坚决而困惑的说:“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我们现在一起研究吧”,然后装着一脸茫然的说:可以试试他想到的常用的几种解决思路,然后开始一个一个的试,突然发现最后一个对了,解决了,接着装作非常喜悦的说,这些常用的解决思路你都记下了吧。我就知道他是在演给我看。教你的是思路才是重点。
国人总是说国外大学比国内好,究竟好在哪呢,说白了还是我们自己舍弃了中华教育精髓——孔夫子的”传道、授业和解惑“的思想。洋人老师深知授业的不足,要花心血和时间解惑,授人以渔才是传道的根本。原来,世界顶级名校ANU的教学模式是跟我们老祖宗学的,只是学的比较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