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走进教室,就看见小A又趴在座位上哭。我不由皱起了眉,怎么又哭了?这孩子太脆弱了!
小A长得瘦弱,在我看来,他性格也懦弱。成绩不好就算了,还不勤奋,作业基本不做,属于“奇懒”的那一类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一节课四十分钟,他能听个十分钟就不错了。他要么低着脑袋一个人玩玩具——没有玩具就发呆,或者扯扯同桌。科任老师都很反感他上课的态度。班干部讲起他也是义愤填膺:班长说他纪律意识淡泊;卫生委员说他很不讲卫生,衣服脏呼呼的,桌子底下总是丢着纸巾和垃圾袋;学习委员说他总是搅得别人无法学习。又有同学说,他太古怪,哪怕一个善意的玩笑都会让他崩溃到嚎啕大哭或者大发脾气。上个周他刚刚和人打了一架。看,这样的学生,好像随时会给我带来麻烦,是不是让人觉得很烦心?
读懂“蚂蚁”的心成绩差人缘坏,似乎一无是处,问题出在哪儿?我能给他哪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我不禁陷入沉思。
我在他的个人信息中寻找答案。他来自乡镇,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这学期他寄宿在校外一个私人寓所里。他的家庭管理完全没跟上。他学习底子薄,又不勤奋、成绩不理想也就正常了。
也有成绩不好性格却阳光开朗的学生啊,他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状态呢?看来,还得继续观察了解他,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
读懂“蚂蚁”的心这边我还在发愁找不到教育开导他的办法,那边语文老师孙老师就找到了我,她告诉我小A在本周的作文里,写了他的苦恼和心声。“你好好看看吧,或许会震撼到你!”孙老师丢下这句话就匆匆去上课了。
我回到办公室去看小A的作文。翻开文章,我不禁皱起了眉,字实在太丑了,文面很脏。耐着性子往下读,读着读着,我的心却变得沉重起来。
“我也很想学好,可是我底子差。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背书,却总是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他们说我的发音很可笑。我想交几个朋友,却总是被无情拒绝。大家嫌弃我口臭,还有人说我的衣服不干净。这学期寄宿,我才学着自理,我不太会洗衣服。早晨起来匆匆忙忙,我怕迟到,有时没有刷牙就出门了。爸爸妈妈总是打电话要我好好用功,不许调皮。可他们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一题也不会做。”读着读着,我不禁眼眶湿润,我想起了他趴在桌边哭泣的样子。我总觉得他脆弱敏感,不努力不上进,哪里会想到他已经很努力了,只不过他的付出被掩盖在其他学生的光芒里没有被我发现。
“有时候我好想离开,因为我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好……”这几个字跳入我的眼帘,我不由深吸一口气。我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孩子的痛苦会这样深。表面看起来不上进,懒惰成性的孩子,竟然会有这样深的挫败感和无助感,的确让我没想到。
读懂“蚂蚁”的心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近几年常常会有惶恐不安的感觉——我自己的日常工作,总有疲于奔命的应付感,每天平淡对付过去都不容易,对学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表面。打个比方,我每天走进教室,第一件事是查卫生,催作业,作业没做或者完成不够好的,我通常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对于上课不专心听讲的现象我更是无法容忍,一旦发现,必须喊到办公室训话。忙,成了我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最好的借口。和学生交流时就事论事,单刀直入,力求高效地强化规则,淡化人情,根本无暇顾及或者倾听学生心灵最深处的声音。面对小A这样的学生,因为他落实学习任务时总是偷工减料,我甚至很厌烦他。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生本教育”的理念学得不少,真正实践起来,并不容易。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背景都不一样,每一个人面对的苦恼也不相同,成长过程中要解决的挑战更不一样。
你看,那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上周她才到法庭去做出“跟爸爸还是跟妈妈生活”的重大决定。那个跑操跑不动的女孩子,正在经历痛经的熬煎。打瞌睡的孩子,可能昨晚爸爸妈妈的争吵让她无法入眠。老师看来很懒惰的学生,的确一题都不会也没有一个可以求助的人。我想起小A的英语书上,新单词全部是用汉字标注的,我总说他学习方法不对,上课要更专心点,却忽略了他也曾作出努力的尝试,只因太难又放弃了。这样的小孩,像蚂蚁般在默默无声地努力,他们的内心比那些如展翅翱翔的雄鹰般的优秀孩子更煎熬。
我找来小A,跟他坐在一起好好聊了那篇作文,更把我对他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送给他。我帮他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告诉他我会提醒他执行。现在每周我都会抽点时间,单独为他辅导一会儿学习。我还趁他不在时,交代同学们对他多一点和善,少一点玩笑,多给他一些同伴鼓励,以期重建他的信心。现在他虽然还是如蚂蚁爬行般慢行,他的精神风貌却有了很大变化。他没有那么喜欢哭了,笑容也越来越多。本周检查第七单元的背诵,他居然第三个过关,这着实送给了我一份惊喜。
教育生活中,还有多少像小A这样的“小蚂蚁”,又有多少人能看透他们挣扎的内心?作为教师,他们成长的引路人,如何读懂他们的期待,这成了当下教师的重要课题。不搞一刀切,以真情和尊重给如蚂蚁般爬行的学生以希望和鼓励,给他们以安全感,并给以学生可以感知和触摸的帮扶措施,的确是我今后要格外留心的。原来,重建他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远比做题正确更重要。也希望小A们今后的人生路,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开心。即使尝遍人生百味,也能笑着活下去。
【观 察】这是一则令人深思的教育故事。虽显沉重,却又令人欣慰。因为有教师及时的关注、细心的体察、深刻的反思、倾情的行动,正在改变“故事”的格局。新时代的教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给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如何读懂学生,成为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它要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读懂学生的期待、走进学生的心灵中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如何读懂学生?胡老师有着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查阅个人信息,了解成长背景;二是抓住关键事件,掌握真实心声;三是学会换位思考,体察学生冷暖;四是及时放下执念,调整育人目标。在这则故事中,最宝贵的就是,教师及时反思出“一刀切”的失当,放下“同一目标,限时抵达”的执念,给予学生以鼓励、信心、安全感和长效关注。教育,因为读懂学生而提升的温度和品质。(专家点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