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拒收茶馓

作者: 东方一任 | 来源:发表于2024-03-22 10:05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广袤的苏北大平原有一座古老的城市——淮安。这座古城养育了中国大地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周恩来。

    邵凤翥和王纯高两位先生终生难忘和最大的遗憾是给总理送茶馓被拒和没有见到敬爱的周总理。

    1962年1月,时任中共淮安县委书记邵凤翥和副书记王纯高去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去之前,他们向当时地委书记孙振华汇报,准备带点家乡土特产茶馓给周总理。这个提议,得到地委领导的赞成。地委领导为何会赞成呢,此前给周总理送过茶馓等家乡特产,虽然寄来了100元钱,毕竟东西收下了。

    1961年春节前夕,淮安县委、县人委负责同志听周总理在淮的亲属说他和邓颖超夫妇为了带头节衣缩食渡过难关,营养不良,便托人带去一些茶馓、藕粉、莲子等家乡特产送给总理和邓颖超。不久,收到了周总理委托国务院办公室代写的一封信,被婉转而又严肃地批评。周总理和邓颖超还从他们的薪金中拿出一百元寄给你们,作为偿付款。

    淮安的茶馓,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最有名的是岳家茶馓。相传在清咸丰五年由淮安人岳文广将家传茶馓改制而成。馓条细如麻线,脆酥无比,入水即化,香气浓郁。其成品有梳子、扇子、菊花、宝塔等多种造型。当地人有用茶馓馈赠亲友的习俗。因其多用于非正餐时与茶同食,故名。茶馓在清代是贡品,获得过1930年巴拿马博览会奖牌。

    邵凤翥等人怀着对周总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与公安局负责同志一道,对所用的面粉、白糖、麻油等作料都作了认真的化验,并对茶馓师傅进行了严肃的交代。当时制作了六十斤茶馓,并专门定制了六个铜鼓一样的铁桶装馓子,每桶约装十斤。到了北京,请江苏省委秘书长宫维祯送给总理秘书。

    第二天,总理秘书到宫维祯秘书长住地。把送给周总理二桶茶馓又带了回来。总理秘书专门传达周总理的指示。铁皮这么紧张,用铁通装馓是浪费。给钱给粮票,买下来也不好,以后还会送东西来的,原封不动地退回,再附上一份国务院的通知,以后就不会再送来了。其还把总理亲自签发的不准请客送礼的文件给他们看。总理在文件上用铅笔写下:“请江苏省委、淮阴地委、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认真阅读,坚决照中央通知精神办。”总理还指示,会议期间在不影响会议活动的情况下,想请淮安县委来开会的同志,到他那里去一趟,向他谈谈家乡的情况。后来联系了三次,都因时间不凑巧而作罢。

    邵凤翥和王纯高的回忆,带到北京的茶馓是六桶总计六十斤,送给周总理的是2桶20斤,剩下的一定是送给了其他领导人,应该是被收下了。可以看出,当时收一点家乡特产,是正常的事情,唯其正常才显现出周总理拒收的高尚。

    最早用文字传播这个故事的是徐忠先生写的《浓浓淡淡故乡茶》发表在1998年2月2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12版的副刊上。文章没有提到一位关键人物——江苏省委秘书长宫维祯同志,我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感到奇怪,淮安县委给总理送茶馓,总理这么严谨的人,为何把板子打到江苏省委、淮阴地委身上,看了邵凤翥和王纯高两位亲笔签名的回忆材料才明白,送茶馓是得到地委领导赞同的,省委秘书长也参与了此事。细心的周总理在文件上批示用的是铅笔,这是可以擦掉的,也体现总理对家乡干部既批评又保护。

    2013年之前,各类书刊记载这段往事多来自徐忠和秦九凤两位先生的间接引述,都缺少委秘书长宫维祯同志和茶馓的重量。直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周恩来与故乡淮安史料研究》收录张人权等五人访谈记录,经邵凤翥本人修改和王纯高亲笔所写又审阅签名的回忆材料,我才搞清楚事情的详细经过。

    周总理拒收茶馓的事实,是党性,是品质,是信念,是刻在骨子里的廉洁,是重于生命的自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恩来拒收茶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gq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