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九一集社人文社科
老子的人生智慧之“上善若水”

老子的人生智慧之“上善若水”

作者: 海边守望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7-03 05:13 被阅读125次

         

    老子的人生智慧之“上善若水”

    据《孔子家语·三恕》中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孔子对水之德有这么高的评价,其实想部分来源于老子,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作为哲人的老子善于观察世间万物的变化,老子一定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索,发现水的种种特性,他发现水的温柔、水的不争、水的滋养万物而不自居、水的川流不息,绵延不绝、水的以柔克刚、水的无限包容等,老子发现水的这些品格最接近他心中的“道”,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想一想,老子说的的确有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处世如果能像水一样,随圆就圆,随方就方,懂得变通,就会增加成功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像水那样甘为人梯,默默奉献,“善利万物而不争”,会增加很多快乐。就像《活着》这本长篇小说中主人翁富贵说的那句话:“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陪了自己的性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有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的死去,我还活着”

          老子不仅仅认为水只是柔弱,而且认为水的这种柔弱却胜过刚强,即“以柔克刚”,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这是老子“正言若反”的表达方式,水尽管是最柔弱的,但是水的柔弱不是软弱无力,而是而是不漏锋芒,无限包容,水一旦用力,则可以以柔克刚,“水滴石穿”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取得事情的成功,不仅仅要懂得抓住机遇,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还要懂得隐藏自己,有时候需要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积蓄力量。要懂得:“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知其荣,守其辱。(《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能忍辱方能成大事。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所以后来成为了一代名将,蔺相如顾全大局,不与廉颇正面冲撞,避其锋芒,最终才能感动廉颇,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流传至今。所以大丈夫应能屈能伸,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老子看来,水的另外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能够包容万物,“百川东到海”,不管是污水还是清水,不管是涓涓细流还是大江大河,都可以流入大海,被大海无限接纳、净化。“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只有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方能成天下难成之事。一个人只有以仁爱之心待人,方能取得别人的厚爱,得到众人的拥护,所以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老子“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给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哲人就是哲人,尽管老子已经逝去了两千多年,但是他的智慧之言却穿越时空,至今回荡在我们耳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小小小念佛人:说得好,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不知人生之洒脱与智慧。更不知老子那种若水一样的胸怀与慈爱。

      本文标题:老子的人生智慧之“上善若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or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