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加工,都是为了最终输出投资决策的结果。但是在这个阶段,一样会陷入认知偏差,最显著的就是“过度自信”(overconfident)。
过度自信,这是我们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特质。在远古时期,过度自信的智人,更容易乐观,更容易在艰苦的环境中存活下来;另一方面,过度自信可以让自己显得比实际上更聪明和强壮,增加个体传宗接代的机会。所以说,这是一种深植在我们基因中的东西。
但在投资中,过度自信就是一种弊端,容易使人忽视风险,做出过度的交易。具体说,就是在不该买入的时候,不断地卖入;在不该卖出的时候,又不断地卖出。很多投资者做了很多交易,但发现没赚到什么钱,做的越多,亏的越多,就是这个原因。
在金融市场上,过度自信有三种表现形式:
1、预测过度自信
最近A股开始雄起,许多“妖魔鬼怪”又开始出来了,3月破3200点,今年破4000点,2022年到顶峰7500点……,无数荒谬的言论开始出现。
先不论这些人是否怀有不良的目的,先不考虑这些人是否是为了通过这波上涨趋势,确立自己的行业地位,以便在后续的下跌趋势中持续获利。
单独从这个点位的判断上,他们就陷入了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在实际的金融市场中,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点位出现,更合理的应该是给出一个区间值。
2、结果过度自信
天生乐观的人,会高估产生好结果的概率。
还是说A股,近一个月,新闻联播2次播报A股,而再上一次,是2015年,很多人开始跑步入场,进入A股。当然不可否认,这次A股确实将迎来一次机会,但这些跑步进场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在1月初还是看空A股的。
市场出现好转后,过度自信,这种心态会导致他们即使赚到了钱,也留不住这些钱。
3、自我归因
自我归因,是指,当出现好的结果时,认为都是自己的功劳;当出现糟糕的结果时,归咎于外界的宏观环境。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其实“自我归因”这个点也非常显著。如果工作的成效显著,我们会在年度报告中写明,因我们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果工作未能达到预期,也常常会归因于宏观经济环境下滑、行业增长减速等原因,很少会写是自己工作不够努力的结果。
同样在投资中,如果取得了不错的投资成绩,一般都会认为是自己的投资能力不错(牛市中,经常有人认为自己超越了巴菲特);而一旦投资结果不理想,往往会认为是经济不景气、别人影响了自己的决策等等。
过度自信的解决方法,是站在第三方立场上,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决策,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客体,才能更加客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