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梵蒂冈博物馆
我想,每个来罗马的人都不会错过梵蒂冈吧。除了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作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冈也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之一。其前身为教宗国,自从1929年起以《拉特兰条约》确定为主权国家,接受圣座的直接统治,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梵蒂冈还有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的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有六公里的展示空间,著名的(Sistine Chapel)西斯廷教堂就在其中是欧洲排名第三或第四的艺术殿堂。博物馆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前身是教皇宫廷,主要用于收集和保存稀世文物和艺术珍品。
梵蒂冈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年前购买的拉奥孔与儿子们的雕像,于1506年1月14日在圣母玛利亚主教堂附近的一个葡萄园里发掘出来。教皇儒略二世派Giuliano da Sangallo和米开朗琪罗去查看发掘成果。在他们的推荐下,教皇当机立断从葡萄园主那里买下了雕像梵蒂冈博物馆。在发掘出雕像整一个月后,教皇就在梵蒂冈向公众进行了展示。
梵蒂冈博物馆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免费开放,但需要考虑排队数小时,建议网上预约,现场直接换票进场,可以租个导览器,讲解稍显简单,提前规划好重点,西斯廷教堂永远人满为患,不可以拍照,不可以停留太久,眼神不太好的备个望远镜。最后出馆只能两选一,如果去圣彼得登顶就将错过有名的螺旋楼梯。
松果庭院 梵蒂冈买下的第一尊雕像《拉奥孔与儿子们》 织毯 爬上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看整个梵蒂冈 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馆 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馆 这是个永远人山人海的地方 正在积极维护的工作人员 最有名的拉菲尔室 拉菲尔《圣礼之争》 圣彼得大教堂2.马西莫国立博物馆
罗马国家博物馆马西莫宫(或称马西莫浴场) Museo Nazionale Romano Palazzo Massimo alle Terme展品主要是罗马内外出土的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的珍贵雕塑作品,包括艾斯奎里诺山发现的奥古斯都像,都是古代艺术的世界级珍品。在这里有很多大众所熟知的雕塑杰作,名气最大就是米隆的《掷铁饼者》。另外还有希腊时期著名的雕塑作品《休息的拳击手》,雕塑高约128厘米,为青铜原作,形象的真实感加强了它的戏剧气氛,体现出作者对这个拳击手的同情与怜惜。
穿过五百人广场就可以见到,门票7欧,进门需要存包。其内部共有四层,分别展示着雕塑品、壁画、马赛克艺术制品、钱币和珠宝资料等,通过这些作品主要展示了罗马共和国晚期古罗马人的历史、神话和日常生活等。个人感觉非常值,馆里经常有一大帮学生在上课。
3.罗马国立当代艺术馆
2009年底,罗马迎来了第一座致力于当代艺术和建筑的公共博物馆——罗马国立当代艺术馆(National Museum of the XXI Century Arts,简称MAXXI),由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设计。建筑位于罗马西北Flaminio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背景成为了首选。
话说我也是冲着扎姐的大名前往膜拜,从人民广场搭乘电车2路就可以到达。
自从1998年,意大利国防部把一处位于罗马西北的废弃军工厂的归属权移交给意大利文化部后,这片曾经在墨索里尼时期,为纳粹的侵略扩张提供军需保障的军用土地,将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成为意大利致力于当代艺术交流研究的文化中心——MAXXI。
“新建筑物不能离开老文化中心太远”,这是MAXXI当初选址的首要前提。位于罗马西北Flaminio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背景成为了首选。Flaminio地区离罗马的中心城区不远,罗马的母亲河——台伯河又贯穿其中。这里,聚集了罗马城近年来新建的多个现代主义建筑:Renzo Piano设计的罗马音乐厅、Richard Meier设计的罗马千禧教堂、以及Buro Happold设计的人行桥。
扎哈曾表示,该博物馆“并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个艺术品营地”,而不是把建筑作为一个凸显的个体。扎哈将其称为“城市化嫁接”:MAXXI在高度上与周边地区的低层建筑保持了一致,使其能与场地紧密结合,但同时,又以其庞大的体量和独特的结构呈现出新的建筑特征。
室内设计方面,尽管该建筑的功能清晰,在平面上组织合理,但寻求空间的灵活使用性仍是该设计的主要目标。空间的连续性设计避开了大量的墙体划分和干扰,为建筑内的多样动线和临时展示提供了良好场所。进入博物馆的中庭,混凝土弧墙、悬浮的黑色楼梯和采纳自然光线的开敞天花,这些该建筑的主要元素映入眼帘。借助这些元素,扎哈“力求创造出多视点和分散几何体的新型空间流动性,以此来象征现代生活的纷杂动感。”
我把MAXXI看作一个用来交流思想的深入式城市环境,从中孕育出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性城市。MAXXI项目不仅是作为一座单一的建筑,它是一个群体。摒弃“博物馆作为一个个体”的理念,而将其诠释为“多个建筑的集合地”。
它超越了博物馆的范畴。作为一个都市文化中心,那些气氛浓郁、精彩入胜的展馆群组成了一个流线型的巨大都市场景。
——扎哈·哈迪德(原文出自:汉诺森博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