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越来越火,从罗辑思维到得到,再到号称收视率排第一的跨年演讲。但是也有很多人对罗辑思维不屑一顾——鸡汤成功学,时常有漏洞——甚至开始鄙视罗辑思维的听众:这些人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享受学了知识的感觉。
人们通常把学习知识理解为投资,以求学以致用。按照相对优势原理,学得越专业,效率越高,回报就越高。所以专科医生比家庭医生的收入高,美国破产法领域的顶尖律师每小时能挣1500美金。但是,一方面热门领域竞争激烈,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另一方面越专业越前沿,学习难度越大,投入也越高,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所以,每个人拣着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专业学习,找个工作,能满足自己的花销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把学习视为消费,就完全不一样了。了解新知识,本身就能产生精神愉悦,更不用说吹牛带来的快感了。但是,消费有一个特性,专业术语叫边际效应递减。同一个味道总是刚吃的时候特别香,越吃越没味。学习也一样,很多领域都是基础突破特别漂亮特别深刻,到了后面就是一些细节修补,没有太大意思。而每个领域的学习难度又越来越高,所以消费型学习最好就是涉猎多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不要太深。
罗辑思维系列就是面向中文听众的消费型学习节目佼佼者。罗振宇勤奋,保持更新;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内容广泛,紧跟热点;所以很多人愿意听。但正因为他涉及面太广,时间有限,又要做到简单明白,有时就会出纰漏。如果碰巧听到你的专业领域,可能收获就会有限,最好还是跳过,以免造成不良印象。但如果你真对某一个新领域产生了兴趣,就应该快速跨越罗辑思维,找到这个领域的大牛,再争取超越TA们。
当然,消费和投资只是经济学家为了方便分析而提出来的概念,一个行为常常同时包含了消费和投资,不一定能完全分别开来。每个领域都略懂一点,在发生行业衰退时有更广的知识储备,更容易转型,所以你也可以把这理解为职业保险,也算是一种风险投资。
另外,消费和投资只是不同的行为偏好,完全没有哪一个比另一个更高级的说法。所以,完全没必要鄙视别人的偏好,只要按照自己的偏好做好选择就行。不过,说句题外话,学好语数外,用好互联网太重要,因为每一科都是通向无数世界的大门,无论投资还是消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