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一个被水偏爱的古邑,一座由水筑成的城市,山水胜境天人相得的广东之肾。
先秦古邑,南越国龙兴之地
“华夏泱泱,岭南苍苍。客家古邑,源远流长。秦皇置县,赵佗开疆。中原儿女,南迁拓荒。”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秦朝将领策平百越,统一岭南,置南海郡,东江上游,县治龙川。
秦攻百越
穿越两千余年的时光,我们依然能被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岭南的威势所震慑;丈量两千余里的足迹,我们仍旧能追随着他那时一路南下,横踏南越的平定之路。说起河源历史总是离不开一个人,被称为岭南开发第一人的人,正是他,来自河北正定的南越王赵佗。
追溯河源历史,先到龙川再寻佗城。2200多年历史的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才是赵佗兴王发迹之地,也是秦汉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之地,又是历朝历代以来东江上游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
4.1万人的佗城镇居然存在着179个姓氏,古城最繁华的百岁街不足500米,集中了10余间宗族祠堂,号称“中华姓氏第一村”,这179个姓氏也揭开了2000多年前秦朝50万南下大军究竟下落何处的这个“千年之谜”。
龙川县佗城镇
赵佗任龙川县令,筑城辟地,他为防范越人反抗,极力安抚民众,采取“和辑汉越”方针,劝导南下大军与越人通婚养儿育女。
为稳定军心,他“以为士卒衣补”为由上书秦始皇从中原派遣未婚女子到岭南,这些支援边疆的女子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为岭南地区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有一批迁来岭南的是朝廷重农抑商打击的对象——“贾人”,即是如今的商人,因此岭南人经商血统也是有根有据。
南越王提倡汉越通婚,尊重越人风俗,极大地促进汉越融合,岭南和睦发展。
“兴王之地”古龙川也成为赵佗播撒中原文化,开发岭南的试验田,也为南粤接纳中原文明、融合于中华民族奠定了扎实的根基。没有赵佗,没有河源龙川,华夏民族的版图仍将有待纷争。
正当楚汉之争,刘邦项羽争霸天下之时,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被病重的南海郡尉任嚣召来,并颁布任命文书代行职务,在病榻上面授机宜,并嘱咐他“秦政无道,中原扰乱,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公元前208年,任嚣去世,赵佗接任南海郡尉后,按照任嚣生前面授的策略,立即命人封锁了五岭上所有的交通要道,同时把郡内忠于秦朝的官员杀的杀,撤的撤,全部换上自己的心腹,着手割据岭南,派军驻扎各处险隘,严防秦军南下。
南越建国
待其羽翼丰满时,公元前204年,赵佗正式公开建国称王,自封为“南越武王”,就这样,一个南到越南中部及海南岛、北达五岭、东临大海、西至滇黔桂交界处的南越国就诞生了,国都设于番禺(今广州)。
客家渊源,岭南文化发祥地
河源位于粤东北山区,北连江西,是入粤的第一站,也是岭南承接中原文化的重要通道之一。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所以中原移民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体。
历史上的每一次人口迁徙,客家先民或沿着东江水域一路南下,或翻过九连山脉移居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形成了大量聚落与城镇,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旧石器时代,岭南地区有人类活动,但在秦朝之前,只是“化外之地”“瘴疠之乡”,当地著民“刀耕火种”“穴居野处”,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相比,文明程度仍属于相当落后的蛮夷之地。
秦末赵佗入主岭南后,中原地区的文化才进入,岭南地区的文明才得到了开发。赵佗在开发岭南、传播文明方面,也是引导岭南百越部落从原始社会迅速走向文明时代的文化先驱和伟大政治家。
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构成了汉族岭南文化的主体,而客家文化则是岭南最富含中原元素的一种文化,与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有一定差异,它继承了中原地区最为正统的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越民风俗。
传奇的客家文化
客家先民来自黄河流域,根在中原、花繁五洲,扶老携幼、翻山越岭,辗转南迁,远离故土。离乡别井、客居他乡的大部分客家先民只能扎根在南方的穷乡僻壤、边远山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开辟客家新天地,铸造了坚韧不拔的客家精神。
“硬颈精神”正是烙在客家人骨子里的灵魂,“硬颈”是一种源自客家人内心的倔强和不屈不挠,是一种不轻易服输的韧劲。
古代的客家人为了改变命运,改善生活,志在四方,从中原迁徙到岭南,漫长的南迁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当地的土著同化,保持着自给自足、特立独行的气质,如今的客家人也秉承了这种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但同时保守和排外则是历史遗产的一体两面。
客家话被认为是最不应该消失的方言,因为其拥有最远古的汉语音,保留了大量的古词语,也继承了古代汉语的特征。用客家音诵读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比现在的普通话念起来更加押韵,韵脚分辨得更清晰。
河源客家语口音较多,不同县或同县不同镇之间口音差别较大,因地处梅州市与广州市之间,河源话受正统客家话及白话(广州话)的影响较大。
当前客家话的情况不乐观,随着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客家话的使用也越来越少了,客家人口中相传的客家童谣已经极少人能诵唱了,作为中国语言的活化石,却有资料显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
围屋是客家人最别具一格的民居,以宗亲为单位群居,建筑风格既结合了传统客家古朴遗风,又顺应岭南的气候条件。
客家围屋
从南越国到现在的客家地区,客家人依旧保留着自己特有的建筑特色,既传承了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民居精髓,又不断创新让客家建筑的造型更加独特,单体式建筑之庞大令人震惊。
客家先民的生活环境和习惯造就了客家菜略微偏肥,偏咸的口感,山区高强度的劳作又缺乏荤食,所以肥腻点的食物更充饥。“吃在客家,咸是一绝”之说是因为粮食不足,煲成的粥水多米少,菜咸适合送粥。
酿馅菜是客家常见的烹饪方法,以酿豆腐为代表,客家人南迁时因回味北方的饺子,而岭南稻多麦少,盛产黄豆,客家先民便将豆腐作为饺子皮酿进肉馅。
客家美食
“一日三餐歌傍饭(送饭),夜夜睡目(觉)歌贴头。”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喻,韵脚齐整,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客家歌谣,长短不定,内容简短,韵脚多变,节奏轻快,琅琅上口,小时念熟,到老不忘,内容富含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呈现了客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客家人是一群背井离乡,迁徙千里的族群,长期客居他乡的客家人对于故土的思念超越了汉民族的其他民系。围屋呵护了客家先民在他乡的繁衍生息,也围住了客家人的乡愁与眷恋;客家菜里酿的不是馅,更是浓浓的客愁乡梦。
万绿河源,两江环抱水源地
河源,古时以“县东、北三百里三河之源”得名,别称“槎城”。三河之源,竹筏纵横,“槎”为筏也,有筏必有水,槎城之水即为东江和新丰江。两江在槎城东北面环绕并交汇,令这座城市宛如水中竹筏,更让万绿河源好似碧水上的翠玉。
河之源,水之城,从河源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三河汇合地,山水汇聚处,正是广东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坐拥华南第一大人工湖——万绿湖,为珠三角供应优质水源。
万绿河源
碧波万顷的万绿湖是河源的标志,因其四季皆绿,处处皆绿而得名,河源人像保护自家花园一样保护着万绿湖。万绿湖总库容139亿立方米,集雨面积5734平方公里,pH值在7.0—7.5之间,是有益健康的弱碱性水,是农夫山泉水源基地之一。
万绿湖水质纯美、水性恬美,幽绿山林涌出的湖水天然无污染、清澈又纯净,达到国家一类地表水标准,可直接饮用。客家豆腐、客家酿酒为何如此鲜甜醇香,正是因为幸福的河源人有一壶那么令人羡慕的“中国好水”。
“勒紧裤带护生态,保一泓湖水清流”,河源虽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始终不忘自己作为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的使命,拒绝重污染工业项目,坚持“不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战略,实是难能可贵。
让一湖净水变成“液体黄金”,是河源全市人民多年的愿景和期盼。河源将以“优水优用,好水共享”的理念,做大做强“水文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激活河源绿色发展、生态崛起的“水动力”。
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还拥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龙川矿泉由地下3000米深处的断裂层自然喷出,富含十多种矿物微量元素,具有咸咸的独特口感。河源不仅坐拥华南最大水缸,还有两瓶水,一瓶是甜甜的万绿湖水,一瓶是咸咸的霍山矿泉水。
一座以水为傲的城市,还蕴藏着优质的温泉资源。现已探明的温泉有六七十处,遍布河源五县一区,既有极具特色的温泉度假村,也有原始天然的野温泉。各处温泉均负含氧离子,气息纯净,大自然灵韵水涧。
夜幕降临,音乐响起,灯光亮了,江中一道169米的水柱直冲云霄,气势磅礴,蔚然壮观,显示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派。河源新丰江喷泉为亚洲第一高喷泉,直喷、水帘、水浪等姿势不断变幻,婀娜多姿,绚烂多彩。
河源新丰江喷泉
小城市民,漫步水边,流光溢彩,观赏着这个集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性恬美、水色秀美四美于一身,声、光、水、色于一体的喷泉,可谓是“此景天庭未常有,今日却到河源来”。
地球的把生命之源留在了这里,让他成为一座飘荡在水中的城市,人民质朴的生活总是与水密不可分,惬意怡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