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前半句非常有名,经常招待远方来的朋友,我们酒桌上的开场白都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大家干了第一杯。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读。
在古代,朋和友是两个词。说文解字解释,“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所以,古代的朋不是今天的朋友,而是同学,是有明显的身份标识的;而“友”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比如,大家都喜欢苍老师,那大家就是“友”。
所以,这句话前半部分的意思是:我的老同学从远方来了,我高兴啊!因为可以叙叙旧,也可以切磋一下学问。
后半句没有前半句那么出名,但分量却要重很多。所谓的“人不知”,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我说的别人不理解”。信息交流,最常见的情况是:我们想说的事A,但真正说出来的是B,对接收到的是C,对方理解的是D。从A到D,这件事就被彻底曲解了。所以,经常有丈夫抱怨对自己的妻子说话就是“对牛弹琴”。其实,无非是信息传达不到位。孔子教我们,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不要跟不理会自己意思的人生气,因为改变不了“不知”的结果,还不如平心静气,再解释一遍。
第二个层次是“别人不知道我很牛”。这个世界上,到处是“千里马”在抱怨:大意是:我那个领导/经理/老板是个傻X,任用的都是一些蠢猪一样的人,如果这个事让我干,我就如何如何……但抱怨完了,你还是小弟,除了徒增烦恼,还要“牢骚太盛防断肠”。老夫子教我们,别人不知道我很牛,我也不生气。单单是不生气吗?不是,因为后面,孔子还提出了“用行舍藏”的道理。你用我,我就恪尽职守把事办妥贴;你不用我,我就后退一步藏尽锋芒,如四季轮回,秋收冬藏,等待下年的春暖花开。
所以,“不愠”不仅仅是心胸与境界,更是老夫子追求的“止于至善”的起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