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想法
如何和悲伤相处?推荐这本书——

如何和悲伤相处?推荐这本书——

作者: echohuahua | 来源:发表于2019-05-17 14:36 被阅读5次

语文课本上,归有光写的《项脊轩志》最后一段,是我见过的最悲伤的句子:

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特别简单的话,都不用翻译,却让悲伤的氛围铺天盖地。

尤其是当我也有失去挚爱亲人的经历后,重看这段,更感觉一种感同身受、沉静如海的难过。

悲伤,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属性。

虽然本能上大家都拒绝悲伤,互相祝福时也要说“祝你天天快乐、永不悲伤”。

但如月亮一定会有阴晴圆缺般,人生的悲伤离合也是不可避免。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有时候,人也需要通过悲伤而长大,如《头脑特工队》里的小女孩莱莉。

既然悲伤在所难免,不如提前预知,生命教育非常重要。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绘本,它从一位小男孩的视角,刻画失去妈妈之后的心理重建历程。它和心理学上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过程基本符合,非常适合做生命教育的科普。

书名叫《妈妈不见了》。

妈妈不见了

故事刚开始就直奔悲伤的基调:黑色雨伞组成的下雨天,一场葬礼正在举行。

小男孩的心灵独白开始了——

不久前,我们和妈妈说了再见。

在孩子的心中,“再见”仅仅意味着“见不到”,他并不明白生离死别的含义。

所以他无力又疑惑地说:我不知道她去了哪里。

正因为不知道,所以他决定去找一找:

我一直在找她,找遍了所有的房子;我没有找到妈妈,却找到了许多她的东西。她一定是忘记把这些东西带走了。

图片,小男孩的爸爸在哭泣,画面上到处都是和妈妈有关的东西。

此时处在PTSD第一阶段:任何和创伤相关的元素,都会触发回忆的伤痛。

孩子因为不知道死亡的含义,在寻找妈妈无果后,疑惑在扩大:

我们常常去看望妈妈,给她送花。可是,妈妈好象从来都没拿走那些花儿……

疑惑和失望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孩子的各种情绪都开始喷发:

先是恐惧:我很害怕,因为我觉得妈妈再也不会回来了。

再是愤怒:我开始变得非常生气,因为我真的很想她,很希望她赶紧回家。(我生气妈妈怎么还不回来,也气自己没办法做点什么改变这个事实)

然后自责:妈妈之所以离开我,是不是因为我有时太淘气了?(自我攻击)

最后是愤怒+难过:别人的孩子都有妈妈,就我没有,这太不公平了!

孩子终于决定要直接问爸爸:

我跑去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家?”

爸爸没有回避这个事实:

爸爸抱起了我,流着泪说妈妈已经去世了。他告诉我,如果一个人去世了,他的身体就不会再有任何反应了。

并且给了孩子非常重要的心理疗愈:

爸爸说,妈妈并不是因为我很淘气才去世的。他也很希望妈妈活着。但,即使妈妈不在了,我们也永远都是一家人。

然后是整个家庭的心理重建:

还有很多人关心我,我很开心。我们一起讨论和妈妈有关的事。我们也会一起看相册,这真是让我们又哭又笑(图片中一家三口都笑中带泪)。

我们还互相帮助,共同分担以前妈妈做的那些家务。爸爸经常表扬我,说我很棒!

最后:

我很的很想念妈妈。我会永远记得她。

因为我知道,我对妈妈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同样,妈妈对我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在最后这页,画面充满了生命力,能感觉到作者浓烈的爱。

画面是这个男孩在浇花,花的品种是妈妈最喜欢的,所有的花都长得又大又好。小男孩长大了很多,他平静地一手抱着妈妈的毛衣、一手用很大的水壶给花浇水。

是的,孩子,带着象征妈妈之爱的毛衣,继续长大吧!

正如归有光先生,在妻子死后,默默地在亭子边种下了一棵枇杷树。看它从一棵小树苗,长成一棵亭亭如盖的大树。

人会消逝,爱将永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和悲伤相处?推荐这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fo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