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儒家思想表面性

作者: 现名孙昊祖 | 来源:发表于2019-12-21 04:30 被阅读0次

剖析儒家思想表面性

孙占东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但是流传至今比较有影响力的诸子百家只有老子和孔子,孔子又因为成为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而成为传统文化。那么老子和孔子谁的思想更胜一筹呢?这样问确实难以回答,但是如果问道德和仁义礼智信哪个更有实质性和表面性呢?如果这样问,回答就容易了。

        因为道为德之因,德为道之果,有德者得之,无德者失之,所以有道还是无道,就看有没有德。那么又如何知道有没有德呢?那就是——富贵势福顺。但是如果没有德应该怎么做才能有德呢?俗话说积德行善,意思是说要想有德必须先积德,积德只有通过行善才能做到。那么如何才能知道是不是行善呢?

      行善的结果有真善和伪善,真善获得的是德,伪善获得的是名利。所以真善有德未必有名利,伪善有名利未必有德。那么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善和伪善呢?根据荀子性恶论,伪善是人努力争取的结果,所以伪善的衡量标准应该是仁义礼智信和忠孝——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和核心价值观。事实也是如此,名利只有通过仁义礼智信和忠孝才能获得——无论本性是善还是恶,没有人知道,通过仁义礼智信和忠孝也无法知道,所以荀子才称之为伪善。

        但是真善正好相反,只有本性是善的才是真善,才能积德,否则无论怎么做,也不可能拥有德,更不能修炼成道——如果能,也是邪门歪道。

        道需要修炼才能成就,德需要积善才能拥有,名利只要通过仁义礼智信和忠孝的行为表现就可以得到,无论心是善还是恶。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应该是表面性的,道家思想是实质性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38章中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由此可见,礼才是腐败的祸根之一。从此人不再相信真善,而是通过伪善——仁义礼智信和忠孝获得名利,然后再通过名利获得富贵势福顺。

      关于任性的话题,应该有四种可能性,即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人之初性本有善有恶、人之初性本无。无论人之初是指人类之初还是人的降生之初,本性都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只有通过后天的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本质上善恶。那么自然又是根据什么做到这一点的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本意。由此可见,人之初性本无,然后通过本意才有了善恶之分——这也是宗教信仰所说的有缘和无缘的根源所在。

我的微信:szd13478256341,qq940589237。电话:+ 8613478256341,+8617609806935。+ 8617182476194。我的名字是孙占东。My name is Sun Zhandong.我的新浪微博名字是:圣尊觉者孙占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剖析儒家思想表面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js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