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学生问题或是师生矛盾,让我们的教与学,进行的不是很顺利,不是很有效率。
比如说,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情况:
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私下里和其他同学窃窃私语,或是互相打闹,这时候,作为老师,你该如何做呢?是大声训斥?还是善意提醒?还是课下的时候,个别谈话?
再者上课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故意和你唱反调,你说西红柿是酸的,他偏说是苦的,还振振有词,言语上,还有些不够尊重,这时候,你该如何?生气?发火?还是和声细语,听他的解释?还是冷处理,等他说完,再给他一一分析他的错误之处,让他心服口服?
这就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这样的做的动机是什么?背后他的目的是什么?达成目的所要的效果是什么?作为老师,一名教育者,不能被当时的表象所迷惑。
心理健康教育,为我们老师打开了一道门,为我们敞开了一道了解学生的大门,一个通向他们这样做的背后动机的大门。,
如果我们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处理,训斥学生,指出错误,批评谬误,是可以解决课堂的问题。学生知道了错误,改变可行为,安静学习。这事如果就这么解决了,不再追究了。我想,这对学生来说,教育的意义不大。之后,也许还是会故态复萌,“旧病复发”。
因此,为了教育学生,我们应该秉着“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积极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学生这样的行为的背后的原因,和学生一起努力,把自己的不良习惯或是不良行为改正。具体来说:
第一,找问题学生之前,找一下本班的学生干部以及与这个学生较好的学生,了解一下这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做人处事的情况,以及在班里的口碑如何,做到心里有数。
第二,找问题学生前,应该制定好相应的谈话计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一个好的谈话计划,也是谈话成功的保证。比如从哪里切入聊天,从哪些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哪些方面让学生去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错误不再重复等。
第三,找学生谈话。根据自己的计划,与学生积极互动。给学生改正的空间,和学生一起制定他的改变计划。
第四,找一个他可以信赖的学生做他的监督人。直到他改变了,不再重复那个错误。
这样呢,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纠错,学生某一方面的错误行为在教育教学中,就会被积极改正。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进步,做这些事值得的。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学科教育中,积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方式,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是可以很好的提升我们的课堂学习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