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CAR模型是coaching工具中的沟通利器,使用在职场有反馈需求的场景中往往会带来积极正面的效果。那么是否适用其他场景呢?比如是否能用它来给孩子反馈?如何把coaching技术带入parenting日常,是一个非常有趣而且值得深挖的话题。
我们小区的孩子们经常放学后一起在广场玩或者去某个小朋友家里玩,观察三四岁孩子间的相处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共同嬉闹玩耍时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悦和他们与成人相处时非常不同,不过与此同时也伴随着非常频繁的冲突和纠纷,你拿了我想要的玩具啊我坐了你的位置之类。冲突本身对孩子来说其实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就算争吵,大哭,孩子们还是会转眼即忘,很快又开心的玩在一起。大人不必计较孩子们争吵中的得失,而应该关注于如何让孩子在一次次冲突中学到社交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
最开始尝试把OSCAR引入到孩子们的纠纷解决中时,我像对待下属一样,听到孩子们争吵的声音响起赶忙跑过去,然后开始一步步使用工具:O – 我观察到…,S- 具体细节…, C-你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A-你能采取些什么不同的行动? R- 采取行动后会有什么结果?
可是这样直接的套用效果怎样呢,做妈妈的估计都能预料到: 我刚说我观察到你们做了什么,就立刻被打断,小朋友们开始七嘴八舌各说各的,每个人的版本都不大一样。然后想要引导孩子自己说出后果? 别开玩笑了,孩子们还处于皮亚杰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主客体根本没有完全分化,怎么可能设身处地的想到自己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至于后面的A和R,采用引导-提问-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的方式也很艰难,孩子毕竟是孩子,提炼总结能力还很弱。因此往往会说的我口干舌燥,到后边孩子们可能都忘了这场对话由何而来。
难道OSCAR遇到孩子就意味着彻底碰壁吗?我没放弃,换种思路想想,也许只是执行方法需要改变,而OSCAR的从事实引出不同结果的主线可以坚守。于是在反复尝试多次之后,摸索出一套儿童版OSCAR,简称ASBA,一个具体例子如下:
四五个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在广场上玩,场面可爱又温馨,不过和任何一次玩耍一样,这种美好很快就被小朋友的争吵和哭闹声打破了。
这时候家长或者老师不要心急火燎的跑过去,注意自己的状态,平静的走过去。要是大人都带着剑拔弩张的气场接近孩子,那么可以想象这种焦虑一定会传染。A – Approach Calmly (平静的接近)
想要把事实理清楚,就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冲突中的每个孩子都尽量清晰的陈述发生了什么。在安抚了哭泣的孩子之后,让一个大一些的女孩子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旁边几个孩子边听边补充。原来两个女孩子摘了很多树叶堆成一堆,准备用树叶玩过家家做饭的游戏,而一个小男孩过来几下就把树叶拨弄乱了,女孩子们很生气就推倒了小男孩,小男孩大哭。小男孩则委屈的说他想用石子给树叶做个盘子,需要把树叶扫到旁边盘子做好再堆上去。S – State completely (充分陈述)
搞清发生了什么之后,就要认真的告诉孩子们,他们的哪些行为不恰当,比如没有经过别人同意就破坏别人的成果,当然推人就更不对了,注意观察他们的反应,是否认可这样的输出。B - Behaviors should be corrected (哪些行为应该被纠正)
那么应该如何做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呢?这个时候一定要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相信孩子们的智慧,越是纠纷越能激发他们的潜力。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学习让他们无形中学会社会规则,学会共情。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导孩子们的过程中,往往旁观的孩子们也能提出一些很能够被一致采纳的建议。比如在这个例子中,旁边的小女孩说用石头做盘子很漂亮,我们大家可以起去捡些石子回来,然后做好几个盘子,每个盘子上放一些不同的树叶。这个建议一说出来,小朋友们都很感兴趣,刚才的不快烟消云散,唱唱跳跳继续玩了。A - Actions to solve the issue (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和学习任何技能一样,Coaching技术的精义也在于根据不同场景采用不同的具体操作方法。它就像攀登高峰中的那根登山杖,选择一根合适的手杖,能够帮助我们翻越一座座高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