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西南联大挺感兴趣,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三所高校连同师生迁徙至西南蛮荒内陆城市——昆明。艰苦简陋的条件却培养了一大批才华卓绝的学生,中国最顶级学府的文脉甚至可以说整个民族的文脉,都得以完整保存和延续发扬,一个民族在探寻存亡的根本性问题,也在身体力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18802/7f72b27d1c69e1ce.jpeg)
师生之间患难与共,他们是最优秀的老师,是大师中的大师,是各个领域的前锋,这些前辈的才华放到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出类拔萃的!
大一的课程很有意思,不区分文理学科,属于大综合式教学,由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罗庸等几位老师轮流给大家讲课!为了给学生准备更加丰富的资料,沈从文会用秃了头的毛笔抄写资料,蝇头小楷的抄写内容,美不可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18802/0dc5ce4486e6dc7e.jpg)
虽然杨振宁批评这种教学不成系统,但是正是这种不成系统的尝试成就了后来大学很多学科的系统化!这些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编写教材,书籍的匮乏,没有阻挡他们靠着记忆来完成编写!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为具体学科的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是名副其实的奠基人!
1、汪曾祺: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喜欢写作,在联大期间就因文才而小有名气。当老师布置了写作作业后,很多文笔不好的同学都会找汪曾祺帮忙代写,他是名副其实的“枪手”!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18802/04a46bf4ef83a2da.png)
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位同学交上来的写作作业有出彩之处,在课堂上被点名表扬时,却被同学追问老师,“这篇习作是否和汪曾祺的文章一样好?”老师回答说:“这篇习作和汪曾祺的比起来嘛,还是要差一点!”
结果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连忙解释说这篇习作就是汪曾祺写的,搞得老师哭笑不得!
2、闻一多:他值得学生穿越一座城
闻一多先生的课,内容的深奥程度据说跟受欢迎程度成正比!如果说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人们所到之处都座无缺席,那么联大的学生则愿意为了听先生的一堂课而穿越一座城!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18802/0b0c2774b9bcabd2.jpg)
当时联大的校舍、教室分散在昆明城各处,理科生竟然也格外痴迷先生讲的伏羲、《楚辞》,学生们往往要从昆明城的这一边出发,步行穿过整座城市才能到达另一端闻一多先生的课堂,感受逻辑之美,神话之美。
当他讲到杜甫时,会不自觉地走向窗户,他挑起眉宇向外张望,仿佛整个盛唐只与教室一窗之隔,恢宏气象如画卷渐次展开!
3、穆旦:他是燃烧的一团火
穆旦是天生的诗人,心里燃着一团火焰。他最开始写诗时也无非抒发写个人狭窄的情感经历,但当他选择步行抵达联大时,他的诗风开始与广阔大地的万千人民联系在一起!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18802/f691206bc86ae88b.jpg)
到了联大,他几乎翻遍了图书馆里的外国诗集,大大开阔了视野!
我一直怀疑,电影《无问东西》里沈光耀一角是以穆旦为原型的,都是阳光帅气的模样,最后都义无反顾选择参军!
在随中国远征军前往越南战场的途中,穆旦的许多同学都没能走出越南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穆旦也得了非常严重的痢疾,身体状况异常糟糕,部队领导把仅剩的2颗药片分了一片给穆旦,告诉他“如果这药对你来说没有效果,我们也只能放弃你。”结果奇迹出现了,穆旦在吃了药片后,虚弱的身体逐渐恢复,他又继续和部队一起赶路。终于穿过如炼狱般的森林,回到了人间。
而穆旦的这段独特经历也加深了他对战争、死亡的看法,成就了他的诗歌巅峰!
何谓大学?何谓大师?最早一批毕业的学生,即使迈向百岁,也依然对联大恋恋不忘,而和平年代的我们,虽然从未去过联大,但是却对那个时空的一切人事魂牵梦萦!
不是一切都非得用时间来衡量,但是之所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人或事,一定拥有某种超能力!上天在特殊时刻选派了一批学者、诗人共同组建成理想国。在这个理想国,每个人都活成了理想中的模样,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