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1日0:01,我读完了今年的第一本书。扉页是作者亲手题写的:梁曼曼惠存:欢喜自在。刘传辉 2021年中秋
和传辉师兄初次见面大概是17年10月份,还在郑州上班的我要给蒋先生的几位好友订机票去台湾参加慈济实业家营队,他是其中一位,当时已经授证的我便和蒋萌师兄一起,和大家师兄师姐互称。恰巧我们都是新乡人,老乡见老乡,印象自然深刻些。加了微信,不过后来也仅限朋友圈互动。
2018年,我成了家,离了职,也鲜少参加慈济的一系列活动,变身小透明,期间某阵儿还学微商狂发朋友圈,所幸传辉师兄并没有删除或者拉黑我,至少他的日常分享我还能刷到,而我也神经质似的意志消沉,半年不再发一条动态。
2024年元旦伊始,我连夜抄写了《二零二四年习近平新年贺词》,第二天就开始给自己制定目标。列年计划,周计划,考英语、考会计、练书法、学绘画、学吉他……每项计划单独笔记本归类,记录自己的进度和学习内容。坚持了两周,效果还不错,80%完成率✅。第三周,我有些膨胀了,在每周计划里增加了看一部电影和看一本书的任务。电影从网上搜索列了清单,书我架子上有几十本,大多落了灰,都是这几年陆陆续续买的,看过的只有了了。
选定这本书,是我大女儿提议的。今年5周岁的她已认得了不少字,我在挑书时她凑了过来,指着上面一层说,看这个吧《长令人间添欢喜》,念起来好听。其实这是传辉师兄出的第二本,还有一本《生命需要新高度》我也买了,看名字略像抽象鸡汤,等等再读。
传辉师兄是我认识的人里唯一已经出书的,这令我莫名有些荣耀感。后来才知道这是国人的通病,缺乏基本的分寸感、距离感和边界感,亲朋故旧之间总把对方的荣耀富贵当作自己的一份。不过也无大碍,我不去刻意炫耀,私下翻起书来觉得俺老乡真牛,大新乡出人才我脸上也有光。
看书时间集中在晚上,夜深人静,心无杂念。读到前几章,这种新乡人的感觉愈加强烈,也逐渐明朗。“旧事”一章里,血案仿佛是在听村里的老人儿讲云话儿,三叔、大伯、妈妈姥姥就像是我自己的亲人,读到共鸣我总忍不住在空白处草草写下几笔,或是弹幕式感慨,或是记下我印象中的故人旧事,准备日后效仿传辉师兄,把脑子里的片段搜罗起来,趁我母亲还健在,写出来让她看。
当然,也有我看起来吃力的部分。关于三爷的“五福临门”通篇像是文言文,给我的感觉就像三叔编写的家谱,囫囵吞枣懂大意,三爷有福。
读着读着,我开始思考这本书为什么吸引我?比如书架上我只翻看过的那几本,《我们仨》《真希望你也喜欢自己》……再翻到首页确认下体裁,嗯,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原来我喜欢看散文,也想要写散文。
关于“写作”,传辉师兄在很多章节潜移默化给我:“真正的写作与文学无关,是自我的觉醒和表达。”“我喜欢独处,那么多一个人的时光,总得有事来消遣,除了读书,写作更容易消磨时间”“我身边总不乏有趣的人,做一些好玩的事。我想把他们记录下来,留下痕迹”而书中夹着的几幅手绘小卡,成了我摘抄笔记的最佳选择。
凌晨1:25分,身旁的女儿早已酣睡,我趁着一侧的床头灯,匆匆写下了这份随笔。给这周的小目标做个收尾,也暗暗提醒自己“写作”要有新的开始。德鲁克曾说:“如果你现在还没开始,那么以后也不会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