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了仁心,那么他到底可以,有什么成就呢?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仁心。是的,这个人仁就是你本有的,但是只要你有求于德,有求于仁,那么你就可以成为像尧、舜一样的人。所以孟子的前提就是你有真正的内在道德层的追求。
怎么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人德呢?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从这一章中。子张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都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而且在离职最后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子张想问孔子这样的人有没有仁德,孔子却说他只是有忠而已,并不能看出他是否有仁德。那么从这一章中可以看出孔子不能断定他是否有仁德的疑惑点在于:孔子观察一个人一定是要看他的内在动机的。就比如这子文,他离职一定要把自己的一切政务全部告诉新的宰相,如果他把他所知道的事情全部告诉新的宰相是为了推翻这个朝廷,或者是为了和他一起合力做坏事的话,那么当然这样的人内心一定就是不仁的,所以孔子才不能断定子文到底仁不仁。
还有一个例子。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这一次子张又推荐了一位叫做陈文子的人: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赶忙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但是孔子对于这个人的评价仍然不是人仁,而是孔子认为他很清高。如果从这一方面想,因为当时陈文字并没有能力改变那里的现状,虽然他离开了那里并没有决定要改变那里,但是他也保住了自己的清洁,算是仁,但是从孔子的角度想孔子,并不明白陈文字的动机。所以不能断定仁与不仁。因为如果他离开那里的原因是想要一个清白的名声,防止自己的利益受损,那么他就是不仁的。
所以孔子判定一个人的心遇到到底正不正一定是先看他的动机的。也就是他所做的一切行为到底是为了什么,也就是他的目的。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孔子在这一章,为什么又说他并不能确定他的三个弟子都能不能做到仁的地步不呢?因为他们三个人确实多在一些方面,展现出了仁,但是在其他方面是有可能展现不出仁心所在的。所以一个人在求仁的道路之中,也不一定会将仁心一直贯穿。但其实只要你一直有这一颗追求他的心,就像孟子所说:你早晚就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人。
所以说呀,你只要那颗向上的心在,不断地去追求进馆这路途中你仍然会有一些小瑕疵,但是这也不会妨碍你的成长。所以我一定要保持那一颗向上光明的心。一颗心暗了下去,再谈什么道,也就没有了希望,这道也就变成了无光的。我的心一定是需要保持不断积极向上的,这样才能打到如家至尚的仁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