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对《屌丝男士》没有太多印象,只是上学期间偶然听说了一个很多明星客串的恶搞短剧,哦原来那是大鹏。
之后从新闻通稿、专访、道听途说中得知了大鹏的经历,哦原来这是大鹏。
后来又在学校的图书馆发现了大鹏的自传,《在难搞的日子笑出声来》《先成为自己的英雄》,小城市理工男只身一人北漂在圈内,有那么些才华有那么些机智还有那么些机遇,是赵本山的弟子却又和本山大叔不太一样,哦原来这才是大鹏。
之后独自一人在复习的时候抽空去看了《煎饼侠》,哦原来这也是大鹏。
今年国庆同样,起个大早去看了早场的《缝纫机乐队》,场内总共两个人,安静看完全片,心里很欣慰,嗯这还是那个我熟悉的大鹏。
《缝纫机乐队》总体来说笑点一般,肯定没有隔壁专注喜剧三十年的开心麻花牛逼,但并不妨碍我作为观众的喜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影迷乐迷开始被定义为喜欢这个就一定会去diss那个,非粉即黑的绝对化让这个世界一点都不美好,嗯,说好的世界和平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5075/879fb128baf5e1df.jpg)
喜欢大鹏的原因也一样,喜欢他作品中的美好,喜欢他在电影中为普通人筑的梦,喜欢他这么多年依旧保持初心,嗯,至少保持了电影中的初心。
在《缝纫机乐队》中,主人公一如既往的保持了小人物的秉性,没有什么了不起,虽然作为一个主打梦想情怀的电影,但这里的“梦想”又过于普通,如果硬要说剧中人物都有摇滚梦未免有点儿牵强。起初,程宫为了赚快钱去了集安,胡亮因为对“大吉他”的敬仰所以想组乐队让政府看到,建国总失恋了找点事情转移注意力,炸药为了寻找丽丽而想站在舞台上,而希希只是一个爱弹琴的孩子而已,真正摇滚梦不死的只有杨大爷,当年因为脑血栓倒在舞台上从此成为一个妇科医生,而迈过花甲之年后才发现自己激情依旧,所以戴起来美少女战士的面具站在了那个破旧的修车厂里,就算没有白月光依旧任性的完成了自己年少时期的“变身”。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5075/1e51840bf29159bf.jpg)
如果说《煎饼侠》玩的是梦想,现实中的小人物披荆斩棘的逆袭之旅,那《缝纫机乐队》可能就只是一时的头脑发热,遇见了一群外人眼中和我一样不着四六的人,一起干这一件所谓的不着四六的事儿,仅此而已,全程不提梦想,不提目标,只有热血与初心。
正如程宫在电影中对胡亮说的那句,
“车要修,歌也要唱,不唱,心里那口气儿就没了”。
比起《煎饼侠》,我更喜欢这句话,心气儿要有,但生活也要继续,没有所谓残不残酷,一句话点题,通透明白。
930演出结束,程宫还是那个落魄的经纪人,踏上人满为患的火车继续北漂,胡亮依旧是修车厂老板+小弟,杨大爷还是会回到诊所面对一水儿的阿姨大妈,希希继续被数理化考试折磨,而建国总还是那个富二代,随心所欲不问缘由。
他们改变了什么吗?没有,大吉他依旧被拆,摇滚公园不再。
他们被改变了吗?也没有,继续面对各自的生活,心中那口气儿还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5075/d6eefe7f645feace.jpg)
有人指责大鹏次次卖情怀,这次的摇滚请来了众多圈内老炮儿助阵,尾声一首《不再犹豫》更是把自己的“私心”暴露殆尽,配合着最后的beyond彩蛋,炸裂无数头脑发热的影迷乐迷,但就电影本身而言,抛去这些“小彩蛋”,还能剩下什么?
而我说,剩下的还有电影的“那口气儿”,那口决心为大众营造一个“现实乌托邦”的气儿。
现实无趣,乌托邦美好,而《缝纫机乐队》在无趣中发现美好,这是我们所有人必需的信念,也是大多数人所缺乏的,很庆幸有人能将这种信念糅合在电影中传递给大家,周星驰如此,开心麻花如此,大鹏亦如此。
最后,还是希望国产电影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5075/44a3e5c2414bd956.jpg)
(最后的最后,表白丁建国!!!想为美哭的建国总打电话!其实有想过晚点二刷《缝纫机乐队》,想看看所谓的全场大合唱会不会实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5075/f9d8a7ad0c80edd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