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945天早安问候。
(1.5~3岁)幼儿期:是自主与怀疑的冲突期。
由于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增强,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变得独立。
大多数的父母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规范孩子的行为,如进食的训练,如厕的训练。
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爆棚,凡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并且会用“我要……不要!不!”等语言来表达自己渴望独立的意愿。
所以,这个阶段孩子和家长的冲突会很明显。
如果家长对于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话,会影响到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比如一个自理能力差,表达能力弱的孩子将很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在规范孩子的过程中过度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让孩子变得没主见、不自信。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度”的把握就尤为重要。只有不偏不倚,才有利于儿童内在人格品质的养成。
其次,别让孩子在恐惧的状态下入睡。
在这个阶段里,大多数孩子晚上不爱睡觉,尤其不让关灯,你一关灯他说害怕,就让你快打开。有的孩子可能是害怕黑暗,特别强烈地恐惧黑暗是个心理问题。
孩子不想睡觉的时候,有一些家长就耐不住性子了,说赶快睡吧,大灰狼要来了。用孩子害怕的东西吓唬孩子,有可能使孩子产生对黑暗的恐惧。
这一点需要引起家长特别的注意。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小孩换了地方睡不着觉,有一些成人也出现睡眠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他小的时候,当睡眠有困难的时候,家长采取了一些不太恰当的方式催促他,使他在一种恐惧状态下被迫进入睡眠状态。
还比如有些家长让孩子控制大小便等,让孩子觉得受到压抑,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那么这个阶段里,孩子爱做的是什么呢?就是玩。
这个阶段的小孩特别希望游戏。所以,父亲、母亲要注意鼓励孩子游戏,最好参与到孩子的游戏过程当中,扮演一个角色,然后在游戏当中引导孩子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有的时候,家长在跟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有一种要控制孩子和控制游戏的倾向,所以家长一定要提醒自己,用孩子的感觉和心态去参与游戏,只在引导孩子的时候,再用成人的智慧,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跟自己是亲密无间的,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那怎么跟孩子说话呢?放低身段来对话。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处于情感的二元阶段,就是跟母亲、跟父亲逐渐拉开距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阶段的小孩子有需求时经常会对其他人说,你要怎么样怎么样,处于“我”和“你”混乱的状态。比如说她渴了要喝水,就会跟家长说,你喝水、你喝水。
为什么这么表达呢?
因为大人经常倒一杯水给她说,你喝水。还比如,门口鞋架子上的鞋,她都认识是谁的了。这时指着妈妈的鞋问女儿,这是谁的鞋啊?她就说,这是你妈的。因为姥姥告诉她,这是你妈妈的鞋。女儿还不会转化成我妈妈。
等到3岁以后,孩子自我意识明确起来,她就会转换过来,会说我喝水、我妈妈的鞋。完成这个转变以后,说明她的独立意识建立起来了。孩子于是要表达自己独立的愿望,在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构成了两个中心,家长希望孩子做的事情,跟孩子想做的事情之间,出现了差距。
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放下自己成人的身段,最好能够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要设身处地地考虑这个两三岁的孩子现在正在想什么,而不是我们自己正在想什么。家长要跟孩子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想想这个话、这个事情到底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还是我们做父母的这么说、这么做让自己痛快。
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要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要求孩子,而是努力去观察,去思考,或者去跟孩子交谈,了解孩子的想法。
例如孩子要自己用勺子吃饭,由于用得不熟练,会洒落饭菜,让大人觉得心烦。妈妈可以给他一个单独的盘子和勺子,让他满足自己吃东西的愿望。同时,用另一个勺子来适时地喂他吃。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建立自信的心理需求,又可以提供孩子必要的饮食营养。
相反,如果父母长期阻止或替代孩子的自主行为,会使得孩子感觉很痛苦,会认为自己的痛苦来源于家长。这样孩子和家长的感情就受到影响了,以后家长再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阻力。
所以,别以为1-3岁的孩子小,教育可以随心所欲,违背了规律,造成的伤害是终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