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PMbook
“谬解”知识盈余

“谬解”知识盈余

作者: Julystory | 来源:发表于2014-12-17 16:50 被阅读68次

“启示录”系列之#谬解认知盈余#

这里并非要否定克莱·舍基大师,而是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解读。

拿作者列举的wiki举例,为什么大家要花费大量精力分享那么多的内容?愚认为核心驱动力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

马斯洛为我们分解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除去第一个,其余皆为心理层面的需求。可见人类大部分需求都是吃饱了撑的蛋疼衍生出来的(这是一个冷笑话)。

分享和转发是网络行为里面最常见的两个动作。近一年几乎都在观察和思考大家倾向于发布和转发什么样的内容,总后总结无非还是心理诉求。

拿朋友圈举例,分享行为一般分为如下几类:

晒相对日常的吃喝,自拍、宠物、孩子;

音乐、书籍、电影、分享

晒高大上的旅游,购物;

发生活感慨,心灵鸡汤,冷笑话;

分享某些高大上的文章;

抢各种优惠劵,转发有奖(女性偏多)

...

我们大致可以归类以下心理诉求:刷存在感的、证明自己机智幽默有品位、炫耀、获取认同感、贪小便宜...

主流层面上:人们更倾向于分享一些使他们看起来更机智,有趣,有品味,让人羡慕的事情。

当然,碍于需要考虑到正常社交圈的感受,“聪明人”会保持克制。所以我在朋友圈分享过这样的言论:

“一切不适合在主流社交圈分享交流的内容,都会催生垂直产品去支持你“名正言顺”的晒、炫、吐槽… 主流社交形态曾经不能满足的,今天都会有产品来满足甚至放大你的双重抑或多重‘人格’ “。

为什么要分享这条,按照上面的解读,因为我觉得自己聪明啊,嘿,这是一个狡黠的笑...

垂直圈子的分享避免了主流社交圈过度分享给大家带来的厌烦感,同时又可以获得更强的“圈子”认同感。

最后以《啖书局》的一句经典言论收尾。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总是把自己构建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每一个帖子都是让我们接近自己所期望的形象。

心理诉求,才是第一生产力。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知乎专栏:http://zhuanlan.zhihu.com/julystory

相关文章

  • “谬解”知识盈余

    “启示录”系列之#谬解认知盈余# 这里并非要否定克莱·舍基大师,而是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解读。 拿作者列举的wi...

  • 谬解医院和商场

    一直以来,有两个地方生意最好、最热闹,一个是商场,一个是医院,总是那么的人头攒动。既不分工作日和周末,也不分白天和...

  • 读《认知盈余》谈自由时间的利用

    《认知盈余》一本书读完了,什么叫做认知盈余,概念不是很清楚,字面理解的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者说...

  • 认知盈余-->知识共享

    前段时间在36k上看到关于“学霸君”,“在行”这些教育类的产品,当时觉得果壳姬十三的这个想法很有意思,在“在行”借...

  • 读书笔记(12)

    顺势装糊涂,谬释其意解责难 大智若愚运用在语言责难中,是指对对方的谬论假装不明白,故作曲解,谬释其意,是曲线型思维...

  • 自由时间与知识盈余

    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自由,时间始终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来消费它们,创造它们和分享他们,我们可以通过积...

  • 《茅蓬语录》箴言谬解所得(五)

    一,“自以为是”仅是一种随其他因缘生灭的因缘罢了。 “从善如流”都为几句伴众生嗔语轮回的嗔语悟了。 二,业贯穿了我...

  • 《茅蓬语录》箴言谬解所得(二)

    一,犯错是很平凡的,能原谅才是超凡。 从善如流的人,有着善良的慧根。 二,凡事心存宽恕,而不吹毛求疵。 凡事严于律...

  • 《茅蓬语录》箴言谬解所得(三)

    一,以平常心,面对不平常的世间。 以小心步,丈量凸凹曲折的山路。 二,人在虚伪与真实中徘徊,看你如何取舍。 人在真...

  • 《茅蓬语录》箴言谬解所得(一)

    《茅蓬语录》; 里面必定有一句话值得您终生奉行。 一,宽恕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荣誉。 接受别人的抱怨,就是洗涤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谬解”知识盈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ho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