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我跟父母的关系不太好,从小跟在姥爷身边长大,对父母这个字眼有点陌生,尤其是几年都不回来的父亲。
从小到大,我都很羡慕别人家的小孩能跟父母那么亲密,就像大多数父母口中别人家小孩更优秀一样!
跟姥爷在一起,姥爷很宠我,我想要的都会尽量满足我。但是对于感情表达方面,都是非常含蓄,我并没有学会怎么跟大人相处,尤其是我的父母。
——我的故事
※亲爱的,我总是以为你很好
很多时候我都会放大亲人的状态,在叛逆期的时候,会觉得父母是金刚,能接受叛逆期我做的所有事情,期待事后大人顿悟,加入到我的阵营。
会觉得,我是你们生下来的小孩,我的脾性大人应该了解。
但是,他们真的不太了解,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程度是否足够全面还有待商量,更何况是另外一个单独的个体。
城市的小孩,我所了解的大多数都是大学的时候才会离开父母,去学校住宿,而农村的小孩子,大多数初中就开始住校。
小学之后你的生活对于父母而言基本上是缺失的,他们不知道你在学校遇到了什么样的老师,交到了什么样的同学,做着什么样的事情,这些都是改变你性格的分子。
而父母眼中对你的认知,还停留在孩童时代。
某一天,你会对着手机傻笑和脸红
某一天,你开始关注服装和外形
某一天, 你开始对别人评头论足
而父母的阻碍在你开始高额消费或者做人生重大决定时会一下子爆发出来,你会莫名其妙。我一直都是这样子,为什么突然这么不理解?
※静静的告诉你这本书写了什么
安德烈14岁的那一年,龙应台离开了欧洲的家,到了台北做公务员。这一呆就是三年半,龙应台跟“安安”的联系就是每天打电话,可电话打久了之后,就“变得无话可谈”。
等龙应台想要再去认识这个孩子的时候,安德烈已经18岁了,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她的可爱的安德烈哪里去了?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
当时龙应台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就这么下去,两个人最后渐行渐远;第二个选择就是,龙应台得做些事情来认识一个18岁的人。
她选择了第二种,用三年时间,36封家书,重新认识这个18岁的少年——安德烈。
这是一本两代人都可以读的一本书,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与父母产生矛盾和隔阂,读完之后,用一种你觉得最适合的方法,去改变。
苏子墨爱读书
做不了有故事的人
做一个讲故事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