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食自然科普齐悦梦想大型社群
《一》油——从烧烤到水煮,鬼知道经历了什么

《一》油——从烧烤到水煮,鬼知道经历了什么

作者: 泡泡泡菜 | 来源:发表于2018-07-24 16:27 被阅读45次

    心理学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有一套关于火的理论。他在《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中描述:古时候的人类一看到火,本能的就想把火弄灭。在这种心理的冲动的引导下,人类开始出现对火的控制思想。这一点特别是突出的应该是男人,他们尝试对着火撒尿将火浇灭。女人做不好这事,所以成为了男人竞争的一个重要方式(看谁灭的火多?--!)看到这里,你除了哈哈大笑之外,是不是也象我一样想问问:“因此,男人学会了控制火?那今天厨师中绝大多数都是男的,会不会与这个有关?”很搞笑对吧?当然这仅仅是弗洛伊德的一种个人的猜想,要知道他是心理学大师,他自然有他的道理。

    下面这段文字就有无数的喷点了。200年前,一位英国作家查尔斯·兰姆在他的《论烤猪》这篇随笔中记载: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叫何棣的农户,家中失火,意外将小猪烤熟,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熟肉的味道,竟然鲜美无比。农户保守了这个秘密,他不想让邻居们知道。可惜,他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再次品尝到这样无与伦比的美味。后来,邻居们发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要何棣家的老母猪下了一窝小猪后不久,他家的房子一定会着火。最终,老何还是没有能守住这个秘密。邻居们也被烤乳猪的味道惊呆了。于是,靠烧掉房子来吃到美味的烤乳猪的习俗也流传开来(这是不是找喷?,后面这句话就更加无语了。)“如果不是担心房子会越来越不牢靠,那估计现在到处都在放火烧房”。(唉,也许不能怪这位作家,直到现在,去百度搜一搜中国企业的品牌故事,大多数都是这样的狗血。胡吹瞎编,说不定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这两个荒谬的传说故事,却说着一个事:从人类开始不再害怕火,开始保存火、使用火之后,人类历史翻开了文明这一页。火带来了热量,热量带来了人类食物的彻底变化,人类从吃生肉变成了吃熟肉。

    美国哈佛大学生物人类学教授 Richard Wrangham在《Catching Fire》一书中提到,熟食可以增加食物的卡路里;将一些生吃有毒的植物进行解毒,象四季豆、木耳、菠菜等;杀菌:食物中通常含有数量不等的细菌和寄生虫,都可以经过加热杀死。软化食物:降低消化成本,减少加工工作量,并且大大减少咀嚼时间。节约能量:人类消化生肉的能量要比消化熟肉的能量多25%。所以,人类在发现熟食的好处之后,消化系统进化带来的人体一次巨大进化,而这一切都要源于将食物变熟的“火”。

    通过火加热食物,让食物变得松软可口。在现代看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不仅仅可以用看得见的火,还可以用看不见的“火”,比如微波、电磁等等。但在几万年前,或许就如弗洛伊德所言,万一没有人类抑制撒尿灭火的冲动,那人类文明是不是就此止步了?

    “亨”与“烹”

    在公元前200年,战国时期的《礼记·礼运》一书中有记载: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 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其中炮,燔,亨,炙就是指人们利用火的四种烹饪的方法:“炮”就是用泥包裹食物放在火上烧烤;“燔”和“灸”是一个意思,就是直接把食物放在地上烤; “烙”和现在的烙饼一样,先把石片烧热,再将食物放上去;“亨”这个字是唯一个没有“火”做为偏旁的字。它的意思是将烧红的石子放入容器内烧熟食物。书中记载的应该是更早远时代的事情,大概是传说中炎黄时代吧。那时的“烹”字,还没有加上底下的四点水,不知道是不是容器里没有加入水的缘故。在1000多年以后,宋代编撰的《集韵》一书里,则明确地说明,“烹,煮也。”

    由林乃燊编写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写到:西双版纳地区的布朗族,在野外劳作,不用带锅灶,他们在沙滩上挖一个坑,在坑内铺上数曾芭蕉叶,然后倒入清水,把从河里捕来的鲜鱼放入水中,燃起篝火,把烧红的鹅卵石投入到这个芭蕉锅内,待水沸鱼熟,放入少许盐巴,便煮成一锅美味的卵石鲜鱼汤,然后用蚌壳舀来吃。

    还有,《水洞沟第12地点古人类用火研究-人类学学报2009年04期》刊登了水洞沟遗址第12地点在2007年的考古发现。

    考古发掘中从距今约1.1万年前的灰烬层中出土大量破碎的石块。对这些石块的形态观察、大小统计和岩性分析表明它们是被人类选择、加热、利用而后破碎的。用同类石料所做的模拟实验表明,这些石块是在经历高温热烧后被浸入水中崩解破碎的,即它们是生活在遗址的先民用来烧水和烹煮液体食物的"烧石"。生态环境资料表明当地晚更新世末以来生长着多种可被人类食用的植物,其中的一些可食性籽粒必须经过烹煮方可被享用。该地点的烧石是首次被确认和论证的旧石器时代先民复杂、间接用火的考古证据。

    现代餐馆中,依然保留着“亨”这种做法,通过将鹅卵石烧热到三四百度之后,将食物拌好调料之后放进去,利用石头的热量将菜品“亨”好。水洞沟的考古发掘倒是给了开石头菜的餐厅一个品牌推广的真实背景了。

    油的出现

    通过水洞沟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来,人类在一万多年前就已经知道利用物质来进行热传递的经验。现代人们使用最多的热传递的介质则是油。人们在用水做为热介质来煮熟食物之前,是知道在烤红的石块上“烙”制食物。那些动物肉含有的大量的脂肪,在加热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油脂,虽然古人类并不知道油脂可以加快热传递,但在某一次将没有吃完的油脂,与生肉一起“烙”制时,食物熟化的过程会明显提高,并且食物发出的香味也会与没有加入油脂的味道不同,并且更加好吃。“食用油”这个词便在人类的大脑里形成了,虽然他们还不懂得如何表达,但这样的经验经过成几千年,无数次,无数人的传承,被遗留了下来。“食用油”就这样成为了人类通过加工提炼得到,并且可以长期保存下来的第一种烹饪原料了。

    从大自然的天火烧烤食物,到通过控制火拥有了“煮”这个技能。随着带来的种植、养殖、制陶等等生产的发展。食物从生变熟、由熟变得更加多元化,当人类第一次品尝到加入了水、油、盐和一些天然香料的煮食之后,火锅就出现了。

    既然“油”是第一个出现的烹饪原料,那它在烹饪这条路上,又经历着什么呢?我们下次再聊!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 第11篇

    《二》酱——漫长的旅程

    《一》酱——寻味

    《一》盐——来自宇宙大爆炸的物质

    《二》盐——生命之物(1)

    《三》盐——生命之物(2)

    《四》盐——百味之王

    《五》盐——破地而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超级赋能王张胜萍:​读你的文章,让我又涨见识了。
        感觉你现在已经学贯中西,通古晓今了。
        我不知道你为了写这一篇文章,需要阅读多少典籍,需要查阅多少资料,需要记多少笔记,我只知道,要写出这么有水准的文章有多难,我是万万不能的。
        那么专业的文章,却那么生动有趣,毫不枯燥乏味,足见你的写作功力,真是应了覃杰老大的那句话,写作加工作,越写越快乐。
        向你学习,我想写成你这样,我是写不出来的,就学学你的这种精神吧,以后能更深入一些。
      • 多瑞咪828:真不错!学习了!

      本文标题:《一》油——从烧烤到水煮,鬼知道经历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xy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