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好友给我推荐微信公众号上一篇文章《你才20岁,为什么总怕来不及》,说是对我帮助很大。看完:文章很有层次感,没有刻意的说教,代入感很深。我觉得我应该写些什么,传递点不属于浮躁的东西。
我,2015年,我20岁整。
20岁,身体器官早已经亮起数盏红灯,我想不会有太多的年轻人感受到胃一疼会疼半宿、每天鼻子总会流血的感受吧。我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做什么都想做到“很棒”的这个行列,我想要用我的能力“快点”照顾我的家人、我的爱人、我的朋友。
我总告诉自己:零零后已经出诗集了、八零后都入围诺奖了、余佳文都是上市公司的CEO······当然我的耳边也总充斥着: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你睡觉的时间别人在努力”、“哈佛四点半”、“年轻的你凭什么不努力”······
熟络我的一些朋友知道,我刚实习的那段时间简直就是一个“准抑郁症患者”的状态,他们知道我最为喜欢张国荣,我那段时间的作品也不乏出现“繁华落幕”“最美的方式结束”等词汇。
他们总害怕住在七楼喜欢趴着窗台看外面的我,一抽筋,跳下去,一个关系较好的学妹和我的一个发小,每天早晚都会给我打一个电话,我不接,不想说太多,现在想想很感动。
现在回想那段时间:可能是我在校园里承受的夸奖让我飘飘然,结果回归到现实却不知所措吧。
我走出来了,我告诉自己,我要过的比别人好,当然这个“好”更多是质量层面的。
于是我真的要好好改造我的生活:我不再会介意告诉我的好友我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心里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我愿意和谁玩就和谁玩 、我觉得这个物件我喜欢就卖下来 、喜欢的人我就去追 、有不喜欢我文字骂我的我就哈哈一笑 、想去哪列车再远我都会远行 、工作顺心就做不顺心我就再换一份···
就这样,一切我想要的真的全都来了,甚至比我想的还要收获的更多一些。
其实真的没必要让自己活得这么累,我们有我们应该有的节奏,我们应该有我们应该有的模样,别让虚浮的社会影响了我们。
慢点、舒适点,把感受留给生活,用你“最放松”的上进去活,你没有他们预言的那么差,可能会拥有的更多。
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们: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千万别把你的儿子作为一份产品、一个工具,他们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不应该顺承些什么。你们的梦想没完成就封存吧,孩子们有自己的梦想;你们的人脉、金钱,好好享受吧,孩子们不会太差;孩子喜欢的人无论是性别冲突、年龄冲突,让他们去追吧,毕竟他们会选择自己的那份幸福。
看到这篇文章的社会公知们:别整天打着“教育资源”、“国家培养”的旗号来说教,我们应该怎样努力,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父母之类的说辞真就像一把把刻刀,把本应该属于快乐的时光磨成不知所措的奋斗,把本来属于孩子们的脸庞雕刻成你们喜欢却不属于他们的样子。
看到这篇文章的同龄孩子们:你们真的没必要活成别人想要的模样,想想你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弹钢琴咱们就不弹、不喜欢学美术那就去打球;喜欢的女孩子、男孩子就去追,管他呢;不喜欢的科目,没必要非得把自己憋疯。没必要非把自己弄得紧张兮兮,只要你发现了自己,那你就是英雄,但“适度”还是很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