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出去后,孔子批评道:“真是个小人啊 !樊迟这个人 !居于上位的人爱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道义,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诚信,老百姓就没有敢不诚实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背负幼子前来归附,何必要自己来种庄稼呢 ?”
有人拿这一点批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至觉得他老人家轻视农业生产,其实不然。
我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士农工商”,农是位居第二的,以至于今天农业依旧是第一产业,毕竟民以食为天。
当樊迟问起农事的时候,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他,我们的孔圣人也并非全知全能。“吾不如老农”言下之意是委婉的告诉樊迟,这种事你去问农民就好了,何必问我。
之所以孔老夫子会批评樊迟,并不是因为樊迟想尝试农业生产的态度,而是觉得樊迟没有把学习的侧重点放在修身上。
农业生产固然重要,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但如果天下的人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不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难免会仅仅满足于“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闭门造车式的自由民小农生活。
樊迟作为孔门弟子,不想着怎么把身修好,怎么成为一个君子,却想着怎么种地,怎么种菜,这是没有远见。
因为樊迟在未拜师孔子之前,就已经在冉求手下做事,后来冉求拜左将军为鲁国征战,樊迟成为了左将军的左膀右臂,也算是“居上位之人”。
试想想,一个鲁国左将军身边的重臣,却整天想着如何耕种,这确实不是他所应该考虑的事。当然这也与樊迟的成长经历有关,因为樊迟从小就喜欢务农,兴许他也是一时心血来朝,想和老师探讨下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没想到,这一问,就被老师批评了。
再者说了,孔老夫子教学科目的有四:
第一是德行,教你做人之道,明了人与人的关系,懂得怎样做人。教你做好人,教你做善人,教你做贤人,教你做圣人,这是德行教育。
第二是言语,所谓「口为祸福之门」,教你知道说话的分寸。在家庭、群众中,知道长幼、辈分,对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从小孩的时候就教起,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第三是政事,就是技术、能力的训练。今天讲的职业教育、 科技教育。你学会了,将来在社会上有谋生的技能,有发展的条件。
第四是文学,那是物质生活富裕后,再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
很显然,农事并不在这四科的范围内。而且孔子的学生除了少数的贵族子弟,多数以像子路、颜回这样的自由民为主,他们大多出身贫寒,耕田插秧这样的农活自然是不在话下了。就像现在的人,能煮个饭做些家常菜还是没问题的,又有多少人会去烹饪学校学厨事呢 ?
所以樊迟的行为就像一个文学系的大学生问中文教授,该怎么煮菜一样不着边际。
以孔子的修养断然不会随便批评学生为“小人”,也是樊迟在第二次问农事的时候,孔子依旧打发他,也是继续敲打他。
最后批评他,我觉得批评的很有道理。当然樊迟作为位居七十二贤人的门徒,后来对儒家学说的传播也做了极大的贡献,虽遭老师批评但亦不失为孔门的优秀弟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