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的学问,孔子不悦,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问种菜的问题,孔子说:我不如菜农,你去问菜农吧。樊迟走出去,孔子说:真是小人,读书是为求功名,做了官,用礼、义、信教化百姓,治理国家,如此,百姓都会携家带口远路来投奔,还用得着种庄稼吗?
圣人只讲求官和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却乎视农业。农民在他眼里是卑微的,然而,连农事这种关乎民众生存,国力盛衰最基础问题都不愿意过问,怎么还好意思谈论治国安民呢?
由此看来,圣人也有短视的地方。虽然孔子博学多才,智慧超群,主张君忧其民,民恪守忠君孝悌等儒家道义,然而樊迟真的问起与民生攸关的事情,却表现出极端鄙夷的态度,与其初心相悖。孔子以师尊之势压制学生的正当求知欲望,非是因为歧视农民,实则是现实环境导致了孔子的局限性。
他出身破落贵族家庭,因父亲早逝,从四岁便同母亲一道被逐出家门,其母含辛茹苦把孔子培养成人,自始至终灌输的是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当官恢复贵族身份,只要当上官,一荣俱荣,什么都有了。因此,一直到老他都是在这种思维态势中生存,樊迟提这样的问题,从孔子本意来说是发自真心希望樊迟好,并非歧视。
然而,孔子这一观点因个人的局限出现了误导,既有情感原因,也有贵族阶级立场原因。因此,无论什么时代,圣人也有缺点错误,即便是为人师表,真诚待人的孔子,也不例外。
樊迟是孔子弟子当中七十二贤人之一,一生勤奋好学,跟随孔子之前就已经做官了,孔子周游列国回来,樊迟便拜孔子门下,其文韬武略非常高深,曾为鲁国立下赫赫战功,只可惜死的太早。他是孔子学生当中唯一懂农稼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