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沥沥的小雨,吃过晚饭,无法到外面散步,就在屋里走动十几分钟,然后坐在书桌前,静心回放聆听魏老师的《给教师的建议》共读讲座。
这次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67条建议: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
两个小时的讲座,近一小时对这一章的朗读,然后20分钟的梳理,接着才是魏老师的解读。由于我阅读的版本与魏老师共读的书籍不一致,我对课程内容不太熟悉,但是从魏老师的解读中,给我印象深刻有以下几点。
1.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是同义词。
我们平时所说的个性发展,也是为了自己全面发展。
2.在互联网的时代,更容易带来两极分化。
现在随着网络普及,能够使自律优秀的孩子更加优秀,他们可以自己查阅资料,自主学习。但是也导致大量的孩子不学习,主要是自律性不强,不会运用网络为自己服务。
3.我们的自由在哪里?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个性表达。学生的真正自由是个性发展,是在劳动中发展出来的,用工作体现出来的幸福。现代教育强调个性表达,这是幸福的源泉。只有通过发展个性,才能够得到幸福生活。
孩子面临人工智能的时代,要发展孩子的个性,学校无法为孩子创造空间,只能依靠家庭,父母努力为孩子提供个性发展空间的机会。
自主学习、项目化学习成为潮流。我们努力让自己学会自主学习和项目化学习。
从教师的角度:
体制内的老师处在忙碌的假死状态,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没有用智力,因为很多事老师不得不做,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没有时间去主动专业学习,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普遍来说,老师学科基本素养的缺失,但无法弥补,因为很多作业能力并不具备要通过劳动来提升核心素养,如通过阅读、劳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专业成长。
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热爱特长,每个孩子在一生中一定要自己的热爱(个性发展)、特长、优势,不仅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反而会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一定要打造个人的优势领域,你的优势特长在哪里呢?我们要努力挖掘自身的优势,提升到专业级别。
比如我们是5—6年级老师,你可以只研究《西游记》,读遍解读《西游记》的版本,深入理解《西游记》,自己设计《西游记》课程;低段中段老师还可以研究识字、朗读、绘本写绘、整本书共读,做成属于自己的课程推广;也可以只研究苏轼、开发苏轼课程,涉及苏轼的文章、诗词等,不管怎样,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专长,并发展下去,相信一定让自己专业成长之路走得更远。
比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的雷夫,只带领五年级学生,表演《莎士比亚》的话剧,就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有人说“取长补短”,我们在专业成长之路上,不必理会自己的短板,要着重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并发扬光大!
有老师提问,如何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优势呢?
魏老师解答,孩子的特长优势,是由孩子的基因倾向性决定的。如果有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热爱什么?可以老师、家长帮助识别。
在小学低、中、高段,家长或者老师,要带领孩子进行全方面、多角度进行尝试,看孩子自己喜欢哪几个领域?然后和孩子商议,并花钱重点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孩子的个性。
今天晚上聆听魏老师的分享,感觉收获很大,心里明白了今后该如何发展自己的特长优势,不是补短板,而是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找到自己的优势,深挖精耕,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