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污名化”现象越来越多?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心理在作祟?我们未来会不会无词可用?
哈喽,大家好!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沉潜者在思想上与您同在~
“专家”这个词在现在几乎是一个贬义词,铺天盖地的“专家说”满含讽刺意味,连真专家都不再敢称自己是“专家”了;
“小仙女”这个词也似乎饱含揣测不尽的恶意,让一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孩子诚惶诚恐,唯恐被人安上这个词语。
为何几年前爆火的“专家说”现在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为何“小仙女”也另有其含义?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心理在作祟?随着“污名化”现象的愈演愈烈,我们未来会不会无词可用?
1、污名化的来源和定义
在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得先弄清楚“污名化”这个词的具体来源和含义。要防范一个现象,就得先弄清楚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经过互联网检索,得出“污名化”这个词的来源和含义如下:
“污名”的概念最早来自于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著作《污名:对受损身份的管理》,该书中指出拥有“污名”者会因“污名”而丧失社会信誉或者价值。
“污名”是指社会对某类群体拥有负面的印象或态度,此类群体“被”拥有一些侮辱性、贬损性的标签,这些负面标签被广泛认知乃至认同,从而一方面造成该类群体的自我贬损现象,另一方面也致使社会整体对该类群体未能得到正确、清晰的认知。
我们可以发现,“污名”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词、高级词了,但为什么是现在才流行开来的呢?
2、为什么现在会出现“污名化”现象
一个现象的出现,必然是由很多类似的个例组成的,所以人们才统称为一种“现象”,例如被污名化了的网络热词“女拳”“白斩鸡”“细狗”“小公主”“6”“恋爱脑”等。
而“污名化”在现代愈演愈烈的原因,则较为复杂,且通常是多种因素混合的结果,具体为以下几种:
①互联网的发展。
②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变化。
③人性。
下面就从这几点详细分析“污名化”现象背后的原因,深刻剖析一下造成此种现象愈加猖獗的“拱火者”。
①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很多信息以指数般的速度在全世界快速传递,信息加速传递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各种现象和局部地区的问题也会无限扩大,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此刻发挥效用。
一个词语火爆全网就能够被几亿次地使用,这无疑是给“污名化”提供了最大便利,我们扭曲一个词语甚至不需要多少成本,只需要让它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再被多次使用、转载,被大数据推送给更多的用户,即可完成对一个词语的污名化。
而被污名化了的那类群体,却需要很多成本去为自己正名,甚至几乎不可能扭转大家的看法了,因为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内容,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污名化从这方面来看,何尝不是一种偏见的暴力,强行把一类群体单独拎出来被大家抨击,然后人人自危,生怕自己成了被抨击的群体里的一员。
②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变化
后疫情时代的后遗症仍然弥久不散。
那部分压力大的人一方面在积累经济受损的压力,一方面无处发泄这种负面情绪,这种只进不出的情绪困境终将爆发,这也是现在很多人情绪不稳定、消费紧缩的重要原因。
而污名化一个词,就可以通过抨击那类群体来获得压力发泄的途径,这也是很多人不自觉在做的事情。
③人性
人性的阴暗面有很多,而在污名化这件事情上,就体现出其中的一面来。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感属于第三层需求,人类太需要归属在某一种群体里的安全感了,而“污名化”本身就带有一种排他性,通过排斥一类群体,划分阵营,让我们有种我们和他们不同、我们是一个集体的错觉,通过给一小部分群体打上标签来标榜自己的优越感。
这种类似的行为屡见不鲜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相关案例和类似的心理模型。
3、如何“去污名化”
了解了“污名化”现象的来源和原因之后,我们就该思考如何去破解这个困境。
①不传播、不“使用”。在和别人使用那些词语的时候,我们不要使用被污名化了的意思,而要使用它原本的意思,我们不去做污名含义的传播者。
②大胆使用。我们千万不要退让自己的领域,该我们使用的词语我们就使用,不要因为这个词语被某些人污名化了我们就耻于使用它,这正中了那些人的下怀。一再退让的结局就是我们未来无词可用,所以要坚守住我们的语言阵地,寸步不让。
③时刻审视自身,提高“元认知”。前文已经说过,污名化一个词语的重要原因是发泄压力、排挤他人,而这两点因素会触发我们的多种行为,为了避免那些行为伤害到别人,我们要时刻审视我们自身,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以第三者的客观视角来观察、调整我们自己的行为。从根源上避免无意识中陷入“污名化”的陷阱。
最后,沉潜者衷心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屏幕前的您一些启发和感悟。
感谢您的阅读,沉潜者将一直陪伴您左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