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很多人设立了要看书的目标,但往往一年过去后,要看的书依旧没看。反省找原因,往往是没时间、没精力、忘了、看不下去。以前我也是如此。根据《福格行为设计》原理,我重新设计了看书的行为。在过去的2个月里,我看完了十多本书,目前已经养成了每天固定时间看书,每周买书1-2次的习惯。
《福格行为设计》提到影响行为的三要素:动机(M)、能力(A)、提示(P)
当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提示(prompt)同时出现的时候,行为(Behavior)就会发生。即B=MAP
一、从动机上,带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目的看书。
生有涯,而知无涯,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是无法看完所有的书,我们可以用更“功利”的心态来看书。比如生活中碰到了疑惑,想要从书中获得问题的答案;工作中能力到达瓶颈,想要从书中获得提升能力的解决方案。当从书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解决了困惑和难题,就获得了读书有用的正反馈。这样就有了动力激励我们继续看书。
二、从能力上要让看书这件事很容易做。
影响看书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时间,精力,脑力。
在对的时间看对的书。工作很忙,回家要做家务,带娃,好像实在抽不出时间看书。这是因为大家是在错误的时间看错误的书。很多人总想在下班后找时间看书,却发现很容易被家人,家务干扰,无法静下来看书,其实这是因为选错了书籍内容。家里是个放松的环境,适合看“闲书”,比如在餐桌边放几本散文,杂志等适合随拿随读的书。在床上,最合适的书是和宝宝一起看绘本和故事书。比较“烧脑”的书,比如专业书籍,大部头,要提升自我能力的书,可以在早上提前半个小时到公司,这时精力最旺盛,无人干扰,可以专心看。
要看能看懂的书。世界上有太多书籍,当看到经典必读书单,年度畅销榜书单,某专家推荐的书单时,我们也雄心壮志的把这些书放入书单,誓言要在一定时间内看完。当真正看的时候,就发现有的书看不下去、没看懂、没啥意义、不好看。于是觉得看书很难,没意义,这样就很难坚持持续看书。这是因为大家在选择书籍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考虑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因此要选择在自己理解能力范围内的书。比如关于如何培养习惯的书。比较容易理解的书主要告诉你具体怎么做。比如《三十天养成阅读习惯》,《养成阅读习惯的5种方法》这类书籍。书里重点告诉你具体怎么做的一二三个步骤。
理解难度再上升一层的书主要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福格行为设计》,你会了解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和原理,通过运用原理可以养成各种习惯。
难度再继续上升一层的书是解释这些原理背后的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等理论的来龙去脉。比如《动机心理学》。
在我们培养看书习惯过程中,重点是让看书这个行为容易执行,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理解能力的书很重要。当有了习惯后,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慢慢就可以随性所欲看想看的书了。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理解能力的书呢?当看完一300页的本书只需要4-5小时,而且大部分内容都能理解,阅读很顺畅,说明这类的书是低于你的理解能力的。这时可以看看这本书的索引。沿着索引找到这本书的“上级理论”源头。以此类推,就可以找到某个知识的“元知识”。
三、从提示上,随处可见书,让看书随时随地发生。
把书放在目之所及之处,办公桌,餐桌,背包,床头,柜面。每个地方放的书要多样性,不同难易度的,不同领域的,专业的,非专业的。这样方便按心情来选择合适的书。为了有这么多书,平常购书时可以“随性”点。比如购买书里提到的书,各种书单里的书。
自从看了《福格行为设计》,陆续成功的培养了好几个习惯。最大的收获是当知道自己想要培养某个具体习惯时,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型把习惯拆解成最小可实现的行为,然后根据动机,能力,提示几个因素来诊断行为形成的困难和阻碍,不断调整和优化行为的具体链路。直到找到最佳行为发生路径。能学以致用------这是看书最大的收获。同时也激励着我看更多书,以便从书中找到“黄金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