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evernote的结识
图一
2013年的8月30日,我在evernote中写入了我的第一条笔记。在使用evernote三年的时间里,我总共累计了2352条笔记。在这期间,evernote存储、记录了我工作与生活中点点滴滴。同时,我也见证了evernote一步步实践“人机融合”的“梦想照进现实”。evernote是互联网创业大潮中的一支独角兽,其立志要做好百年的服务。创业之初,evernote想要成为人类的第二大脑,之后的口号演变成“save everything”,现在则是“be everyone‘s workspace”,几年中,evernote口号的变化与我使用evernote进行个人管理的层次提升平行演进。
-
evernote强大的普适性和收集功能
evernote犹如一根“质朴”实用的画笔,每个生活的画师都可以用这只神奇的笔勾画出“专属”于自己的画作。‘质朴’意指evernote的基本功能简单、易用、扎实,而且丰富;‘专属’意指每个人使用evernote的方式各不相同:作家使用evernote收集写作素材,白领使用evernote安排工作流程,学生使用evernote记录课堂笔记。Evernote拥有十分完备的输入体系,横跨各个平台和操作系统,这服务于evernote早期“save everything”的理念:浏览器中的web clipper可用于剪切整个网页、图片和文字,PC端的截图、复制和粘贴,移动端的录音、手写和拍照。另外,加之邮件和其他平台软件的share功能,evernote的收集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如果你想把所有感兴趣的东西轻松方便的保存在同一个地方,evernote是不二的选择。然而,某一天,在你感慨于evernote强大的收集功能之余,是否突然发现自己的evernote中拥挤了成百上千条笔记。紧接着,一连串的问题涌上心头:该拿这些笔记怎么办?如何为我所用?如何让每条笔记赋予个人的标签? -
对笔记进行深加工-分类
图二
对于海量的笔记,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必不可少。分类可以作为一项传统而又实用的管理方式。人类可以区分不同事物的类别,并且为每个类别赋予一个含义,进而产生概念。比如说:人类区分植物和动物的不同,把他们分成两类,赋予不同含义,然后分别对植物和动物采用不同的行为方式。同理,我们为不同的笔记分门别类,赋予他们含义,从而产生“笔记本”的概念。之后,我们就拥有了许多个具有不同概念的笔记本。不同类的笔记本也可以进一步分类,成为不同的栈(见 图 2)。这就是evennote中笔记、笔记本和栈的笔记层级管理概念。见图3,00@GTD_list是栈,存放我进行GTD管理的多个笔记本。在进一步观察这些笔记本:motto是我的座右铭,每天都用来检视和提醒我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inbox是收件箱,存放各个来源的笔记,等待进一步的加工和分类;action_todo则是进行下一步行动的工作空间。诸如此类,我们应该赋予每一个笔记本确定的含义,切勿含糊,第一眼看见他们时,能够马上反应出下一步行动。在重复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笔记本和行为模式之间的连接,这也就是心理学中的条件学习过程。该过程通过重复的连接强化,建立学习能力。
图三 -
对笔记进行深加工-贴标签
另外一个对笔记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系统是标签(tag),有人认为标签系统相对于笔记本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evernote对tag的数量没有限制,而对用户建立的笔记本个数有限制(250个)
- tag可以无限层级,而笔记本系统只有栈,笔记本,笔记3个层级
- 同一条笔记可以属于不同的tag,但是每条笔记只能归属于1个笔记本
似乎tag的使用更加灵活,不受限制。然而,从个人的使用经历来看:tag更像是一个与笔记本系统相辅助的分类体系,两者结合使用才可以为管理、查询笔记带来诸多便利。如果单独使用tag进行分类管理可能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毕竟笔记本系统是我们使用多年的思维模式,例如:衣柜中放的就是衣服,碗橱里放的就是餐具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思维模式深深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具有快速启动和提取的优势,如果一味追求创新而使用tag,发生和传统思维模式的冲突,反而适得其反。因此,个人觉得:tag可以作为笔记的一种特征(feature),用来标识除其核心特征之外的次要特征,例如一条笔记核心特征是一项任务工程,其辅助特征是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因此我会把它放入case_todo笔记本,区分其核心特征,然后加上important、urgent等辅助特征的标签,进行进一步的分类管理。另外,在搜索查找中,对那些标签进行充分利用,还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以后我会专门成文介绍。
-
对笔记进行深加工-自上而下的搜索
著名博主-“电脑玩物”十分推崇evernote的搜索功能,认为整理和分类可以用搜索功能替代。evernote的搜索功能确实十分便利、实用。然而,evernote的搜索和其他所有的搜索引擎一样,如果在搜索前不知道到自己要搜索什么,再强大的搜索引擎也无济于事。在搜索时,我们试图寻找我们渴求的未知,但这一过程中,先验知识十分重要。极端状况下,先验知识是100%,用户知道这条笔记放在evernote中的哪个栈,哪个笔记本,而且这个笔记处于触手可及的位置(例如:快捷栏),那就没有搜索的必要,直接到那个地方,拿到这条笔记就好了。退一步,用户只是大概记得笔记的题目或者内容,不知道笔记的位置,那么有必要使用搜索功能,因为只有该功能才可以快速到达目的地,但是evernote的搜索速度则不敢恭维。此时,如果你知道自己的这个笔记放在哪个分类之下,那么就没有必要进行全数据库搜索,直接定位栈或笔记本,搜索速度会有指数级的提升(evernote最近升级的版本搜索速度提升非常大,同样加入了 common + J for Mac 和 control +Q for Windows的全局搜索快捷键,确实方便不少)。当然搜索中的一些功能是非人工可以完成的,如:按时间、按数据源、按标签等搜索。但是我想表达:在搜索中要加入必要的先验假设,这样的搜索才会事半功倍,否则再强大的搜索引擎也不会实用。 -
对笔记进行深加工-定期检视,断舍离
evernote用久了,慢慢会成为你的个人管理系统。有必要对你的系统进行“断舍离”,“断”——切断无用信息的输入,“舍”——舍弃阻碍系统运作的杂质,“离”——离开“save everything”的执念。定时的检查这个系统的性能十分必要。你可能需要定期(每周、每月、每年)回答以下问题:- 每个笔记本的定义是否明确?每个笔记本的作用是否明确?
- 笔记本使用的频率如何?有哪些笔记很少去看过、修改过?
- 没看过的笔记是否可以删除,或者作何用处?
每周做一次这样的检视,舍弃对自己不重要的笔记,离开执念,此是断舍离中的“舍”与“离”。更为重要的是从源头切断对自己不重要的笔记,这是断舍离中的“断”。但是,“断”这个步骤最好不要在evernote的入口进行。一方面这会增加输入的思考成本,阻碍流畅的输入流程。另外,多数情况下输入的情景不适合停下思考,可能会影响你思维质量,影响你对笔记重要性的判断,甚至打断你正在进行的任务。所以我推荐把所有的输入放在inbox中,在inbox中进行集中的加工和决策,判断笔记的重要性和轻重缓急,然后放入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中。
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中,有了evernote这只装备精良的战船为你乘风破浪。万事均已具备,但是唯独还缺少“笔记深度管理”的这股“东风”。只有对笔记进行深度的加工,才能让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去粗取精”,保持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