笫一次看到火灾,发生在我家的后窗之外,虽不能说惊心动魄,也够扣人心弦,因而记忆犹新。
那时候,由于受某地地震的影响,我居住的城市兴起了一股搭地震棚的风气。
我家这排房子,原来是有后院的,因为临街,后院院墙被统一拆除,房子和马路之间形成了一个空白地带,很多邻居选择在这个地方搭建地震棚。
不要小看搭地震棚,它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实力”。首先,要备齐材料,诸如木料、砖、苫布和瓦龙板之类的材料,还要有足够的劳动力,砌砖、竖柱、遮苫等等。沿着马路,各种“地震棚”大小不一,争奇斗艳,好不壮观。孩子们又多了一个玩耍的地方,在各个地震棚中间穿梭。
多数地震棚极为简单,为了稳固,用木头搭成三角形的架子,用塑料布、旧苫布或旧瓦龙板固定在架子上,有的棚子有一个布帘门,没有窗户;有的棚子敞开一面,没有窗户,进出方便。这样的地震棚很像帐篷,而且是开放式的,里面顶多有张旧木床,或者是两个铁架上辅点旧木板。再讲究一点儿的,是在地面上砌一圈三四块砖高的矮墙,防止雨水浸入,在砖墙上再支架子搭苫布。
我的一个同班同学,学习成绩一般,调皮捣蛋第一,经常被老师叫到讲台边挨训。老师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永远是:一站八道弯,站直了。他从来没有站直过。他的头歪向一边,肩膀一高一低,腰扭着,腿也是一直一弯,八道弯夸张,四道弯绝对有。但是,他家在我家窗外搭建了一个超一流的地震棚,让平日瞧不起他的同学对他刮目相看,他更是得意地带大家参观他家的“豪华地震棚”。
外面看,这是一个规矩的长方形封闭建筑,几根方形柱子立在不高的砖墙中间,柱子间是竹席,竹席上抹着混和着干草的黄泥。一扇半旧的木门上着锁,门的右边是一个对开的木窗,窗户上钉着厚厚的塑料布。门的左边是砖砌的灶,可以从屋子外边生火。
拉开门,高出地面的砖砌成了全屋的大炕。黄土掺着干草抹得平平的坑面。墙面是竹席,对着门还有一个窗户,比较大,也钉着塑料布。顶棚能看见一个压着一个的黄色草袋子。
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眼神,听着同学们啧啧的赞叹,他瘦长的白脸上满是笑意,细小的眼睛更小了:等……等到冬天,生……生火的时候,带……带你们来烤……烤土豆吃。他生气或高兴时,说话就结巴。
冬天很快就到了,烤土豆没兑现,他家的“豪华地震棚”先“糊”了。
那天晚上,天已经很黑了,忽然窗外有人喊:着火了,快来救火呀……拉开窗帘,透过同学家“豪华地震棚”的塑料窗,依稀看见里面有亮光。跟着大人跑过去,只见烟气包裹着地震棚,焦糊味扑面而来。早有邻居跑去同学家,同学的父母哥姐全来了。打开门锁,地震棚里的火苗蹿起来了,邻居们将早已端来的水递给他哥,他哥把水泼进去,火苗不见小,烟气更大了,刺激人的眼睛流出眼泪,空气中弥漫着混合着水气的糊味。
有人喊:快去给消防队打电话……不知谁拖来两根橡胶水管,接在我家和另一家的水龙头上,有明白人用手挤压住橡胶管口,对着着火冒烟的地震棚里一阵冲刷,火苗小了下来,烟气却越来越大。这时,消防车也到了。
原来,同学的家人傍晚把地震棚的炉子点着,填好了煤,就回家了。可能是风的原因,炉火太旺,炕面太薄,辅在炕上的被子烤糊了,燃起来了。邻居们议论着:入冬以来,他家一直有人住在地震棚里。现在想想,同学家也是五六个孩子,他的大姐都上高中了,可能是家里住得比较拥挤,地震棚成了“别院”,没想到,一把火把别院烧了。
天亮了,只见同学家的地震棚大门洞开,窗户上的塑料布不见了,墙面黑糊糊的,外墙上也有烟熏的痕迹。豪华地震棚转眼变成了寒酸的黑洞。不久,这些地震棚都拆除了。
这场火没有把地震棚吞噬,我看到的另一场火灾却烧掉了半栋板房。
当时,我家住在援建大院里。这院子充分体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办公室,宿舍,家庭住房,公共食堂,车库,还有诊所。诊所独占一整栋板房,有两个值班室,分别在板房的两端,其中一间还兼做药房。
院子里,木质板房整齐地排列,中间是水泥路面。我家住在其中的两个房间。
夜里从睡梦中惊醒,觉得窗外格外的明亮。月亮?不像,下地走到窗边,掀开窗帘,呀,诊所方向有火光。
走出房门,隔壁的父母房间没有声音,灯也没亮,犹豫了一下,站在门边,看着隔了两排房子着火的诊所方向。
火已蹿上房顶,那片的天空亮如白昼。不时的有东西塌落在火光里,随即升起一股带着火星的黑烟,房顶烧塌了,之后,火苗更大了。火势还在蔓延,火越来越大。我有些害怕,敲着父母的房门。灯亮了,父亲开门,一下子愣住了,他喊着母亲:你们诊所着火了!
同时,听见消防车的鸣笛声由远而近。母亲披上衣服就向诊所奔去。
火,终于被扑灭了,诊所的半栋板房上半部分烧没了。母亲说,幸亏不是药房这边着火,否则,整栋板房都会烧光,还可能殃及邻近的板房。
起火原因,母亲讳莫如深。但我隐约知道,是诊所的一个阿姨忘记拔电炉子插座就回家了。她损失了不少衣物,还有一个金属盒子里装的一迭十元现钞,好像是给她儿子准备结婚的钱,烧得只剩下一个角儿。
水火无情,母亲常告诫我们。出门之前,检查天然气灶具是否关闭,检查电源开关,已经成为了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