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他说,“我们的文明是农耕文明,中国人自古以来都以种田为基本的生存方式,所以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一方田地,中国人就会播下种子,试一试会不会长出庄稼?即使是在气候恶劣的西伯利亚以及不适宜耕种的内蒙草原。”
那天,在市区里的石材市场看石头的时候,就在店铺的门外发现了一盆枸杞。这盆枸杞几乎是光着杆子的,剩下不多的几片叶子是焉焉的,看得出来是被撸光了叶子后扦插在这里。
在江门的春天里的枸杞芽是长得特别枝长叶大的。那叶子闻着便是带着清香,入口尤其嫩滑,那滑溜溜的口感中带着植物的甜,滑进口里又带着一丝儿的苦,到达喉咙便又会回馈回一点儿的甜。
这枸杞芽的滋味,可真带着一些人生旅途上的百般滋味。撸下叶子的枸杞杆子,通常便不舍得丢掉,顺手插到花盆里,不多久,那叶芽便会重新萌发,这花盆里的枸杞便又恢复了生机。
若是不种枸杞,那随便按到花盆土里的几瓣蒜,几根小葱,发芽便又是一个青葱的小菜园。
其实,认真种出来的枸杞,葱蒜未必能够一顿食材,但是,这花盆里的小菜地,在寻常家庭里到处可见,让人觉得也是费孝通先生关于解读乡土中国的一个佐证。
前段时间,宅在家里,为打发宅家的无聊时光,也在花盆里种下了葱、蒜、芜茜、萝卜和马铃薯。
葱是截去了尾,只留下的葱头,种在花盆里。原来以为它会生长得很快,现在看起来,还是挺慢的。
蒜长得最好,很快就长出长长的叶子,宜诗宜画。
只留根的芜茜发了两天的叶子后,就不知原因地焉掉了。
萝卜头只用水养的话,倒是叶芽发得很漂亮,一埋到土里就烂掉了。
马铃薯最可爱。本来是因为发了芽不敢吃才拿来种,结果从出芽到现在,长得最好。芽多叶长,等到开花的时候,一定很好看。
平时把家里剩余的姜块也好,放皱了的姜块,放置一段时间后让它出芽,然后全部种起来,可观赏,可吃,一举两得。
花盆种姜,是件特容易的事。在过年的时候,发现家里一堆生姜都干瘪了,而且出了芽,就把姜扔花盆里了,上面就随便盖了些土,现在已经可以收获了。
拨开泥土,可以看到姜的根部有一些红色的姜块,把它切割下来,这就是嫩姜了,切走一部分后,姜还可以继续种着。一直都不采收的话,可到秋天就能采收老姜了。
我觉得用来当观赏植物也不错。有人就说姜长得像富贵竹,有这么一说,看着这盆姜,我也觉得也是富贵吉祥了。
种来种去,也只有自己长出来的白花菜能开花结果。都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在阳台这样种菜,只能当个娱乐,也算是别样的春耕吧。
无戒学堂日更第229天
网友评论